减肥就吃药?大错!这些知识必须了解
发布时间: 2025年03月28日 11:37:4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3月27日电(张悦)从食材到器材,从保健品到药品,是否有一瞬间,你也被“减重”两个字吸引了眼球?
近期,“体重管理”成为热词。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表示,国家卫健委等16个部门去年启动实施了“体重管理年”行动。随着人们对于健康和减重需求的增加,如何选择正确的减重方式成为不少人面临的实际问题。多地医院设置了体重管理门诊、减肥专病门诊以及减重多学科会诊团队等,为群众多样化的就诊需求提供便利。
医生正操作能量代谢检测设备
有三种方法可判定自己是否肥胖,约30%为遗传
近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临床营养科的体重管理门诊,市民江雯(化名)向新华网表示,自己前来就诊不仅是出于减肥的目的,还有控制血糖血脂、保持健康的需求。在此前自己尝试过一段时间减重没有效果后,80多公斤的她选择了前来体重管理门诊求诊。
北京天坛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李振水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肥胖症治疗包括营养治疗、行为心理干预、运动干预、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多种方式,需要根据患者评估情况,选择合适的干预方式。实际上,对于大部分体重在正常范围内的群体而言,允许短期体重的波动跟变化,不必过于紧张和焦虑。
近日,在“管理体重 健康相伴”主题记者会上,中日友好医院体检中心主任马骁在回答新华网提问时表示,超重和肥胖都是引发多种慢病的重要因素,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减肥”的方式有多种,以下是三种最常见的方法:
目前国际最为通用的评估超重与肥胖的方法是体重指数,即BMI,其计算方式为体重(kg)/身高(m)²,中国人群BMI在18.5-23.9之间属于正常范围,在24-27.9之间属于超重,达到或超过28属于肥胖,是最常用来判断超重和肥胖的方法。
由于BMI不能明确的区分脂肪和肌肉的重量,对于中心性肥胖和腹型肥胖的测量可以通过腰围和腰臀围的比值来评估。中国成年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判定为是中心性肥胖。这类肥胖对体内代谢和健康的影响更大,因此也需要关注“苹果型身材”的肥胖,积极干预。
体检筛查中还可以通过体成分分析判断肥胖。通过电阻抗的方法综合评估肌肉、脂肪的分布是否合理。判断体脂率即脂肪占体重总重量的百分比,若中国成人男性体脂率≥25、女性≥30则属于肥胖状态。此外,医学上还有一些更精准检测内脏脂肪的方法,如双能X线吸收法、定量CT、核磁等等。
李振水介绍,导致肥胖的因素主要分为四大类。其中,遗传因素占据一定比例,约30%的肥胖患者存在家族聚集性肥胖。此外,胰岛素抵抗导致代谢异常,高糖高脂饮食、久坐等环境因素,下丘脑食欲调节失衡、肠道菌群失调等神经内分泌疾病均会导致肥胖。
减重需要找准病因制定科学方案,暴力减重不可取
在北京天坛医院体重门诊,前来就诊的患者需要经过科学的评估获得自己的“定制化”方案。首先是病史采集,了解肥胖时间的长短、年限,用药史、家族史等。
此外还需进行体测,根据BMI、腰围、体脂率情况进行相关检查,如肝肾功能、甲状腺分泌功能、胰岛素水平等,从而为患者提出个性化方案,制定营养处方和运动处方。初诊患者一般建议从饮食和运动两个方面进行,还需行为干预,调整睡眠。医院还会定期追踪患者情况调整方案,提供延伸服务。
李振水表示,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减重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做基础,其他任何方式包括药物使用的效果都会打折扣。”他表示,更希望患者“会吃会动”,而非“少吃不动”“多吃多动”,饮食、运动、睡眠各方面都要努力,实现均衡管理。
体重管理并非阶段性目标和任务,而是终身的目标,要将体重管理植入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让保持体重成为可持续的行动。比如,可以用1-4周的时间作为启动期,建立健康习惯,如每日饮水2000ml、早餐摄入的蛋白质≥20g;在1-6个月的减重期,以安全的减肥速度每周减重0.5-1kg;更长期来看,实现体重波动<3kg/年,维持终身。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尹晓介绍,肥胖症患者制定减重方案前需要系统评估,建议所有肥胖症患者接受饮食营养及心理指导作为减重全程的基础管理。根据肥胖的程度以及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和严重程度,在基础治疗之上,符合适应症的患者可以考虑联合药物或手术治疗。
尹晓也表示,生活方式干预需要贯穿体重管理的全程。有时单纯的生活方式干预体重效果欠佳或者反复的体重反弹,可以通过制定包括药物在内的个体化综合减重策略,使肥胖症患者持续减轻体重,达到改善健康结局的最终目标。
对于如何通过健康饮食实现减重的问题,李振水建议,设置能量缺口,每日能量摄入不低于基础代谢的80%。此外,适量增加蛋白质摄入保持肌肉量,还需增加果蔬和膳食纤维的摄入。维持健康体重是一个终身管理的过程,不能依赖短期极端方法。
使用药品减肥一定要经过严格评估,切勿想当然
体重秤上的数字变化常常“牵动”着减肥者的神经。李振水表示,实际上,减肥不等于减体重,更应该关注应关注体脂率、肌肉量、腰臀比的变化;瘦也不等于健康,要关注身体的代谢情况。脂肪分解是全身性的,不存在针对肚子、大腿某一部位的局部减脂,减脂是全身性的。此外,饮食方面,“不吃主食最有效”也是一个常见的误区,长期坚持不吃主食,可能会引起酮症风险、肌肉流失等情况。目前市面上的产品较多,“用代餐包代替正餐”也需要减肥群体注意,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营养不均衡,增加胆囊结石风险。
“现在市场上售卖的和减重相关的产品很多,希望大家擦亮眼睛。”李振水也建议,消费者在选择减重相关的产品时,需要从多个方面关注安全性。
第一,要关注产品资质,是否有国家药监局“OTC”或“保健食品”批文,是否是合规产品。
第二,关注产品的临床研究数据是否有效,是否经过临床机构的观察和验证;
第三,关注产品成分,避免购买含有违禁成分的产品,影响健康;
第四,避免受不符合常理、夸大化宣传用语的影响;
第五,第五,关注是否有专业人员指导和延伸服务。
随着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 GLP-1 RA)这类药品的获批和应用,其在降低体重、改善健康方面的作用逐渐被大众所认识。在社交平台,不乏有用户分享使用减肥药品的经验。此前,减肥药品被超适应症使用、违规销售减肥药品影响消费者安全的情况也有见报道。
如何正确、安全的使用GLP-1RA药品?尹晓表示,目前国家有四种GLP-1RA产品被批准用于成人原发性肥胖症的治疗。这类药品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都是相似的,在药品使用之前,需要进行严格评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使用药物进行减重治疗,需要严格把控适应症、规范使用,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规律随访,评估有效性和安全性,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尹晓介绍,使用GLP-1RA药品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上腹胀痛、食欲不佳等,一般情况下为轻中度、患者可以耐受,相关不良反应经常发生在用药初期或剂量递增阶段,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胃肠道不良反应会逐渐减弱。
有甲状腺髓样癌和2型多发性分泌腺瘤综合征病史或家族史的患者禁止使用GLP-1RA药品。尹晓介绍,和降糖药物联合应用会使低血糖的风险增加,另外有胰淀粉酶、脂肪酶升高,胆石症、心率增快以及急性胰腺炎、过敏反应等,均属于比较少见的不良反应。
同时需要注意,有急慢性胰腺炎病史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如果患者目前疑似或已经诊断为急性胰腺炎需要停用此类药品。甘油三酯较高的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的风险也较高,对于这类患者,建议先降甘油三酯,在安全的情况下再使用GLP-1RA药品。
尹晓表示,对于符合使用减重药物适应症并且有意愿使用的病人,目前中日友好医院提供的方案,是在减重强化期给予药物辅助,帮助患者配合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措施的实施并且长期固化,达到体重管理目标值,维持体重不反弹后逐渐减量停药物。部分患者停用减重药物后会出现体重反弹,不过反弹后再次用药依然有效,减重药品并非“神药”,实现长期健康的体重维持,需要生活方式的改善和固化。有小比例人群使用GLP-1RA药物减重无效,对这类人群建议停药。
对于减重药品的使用,李振水也提示,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和评估下使用而不能擅自使用。李振水表示,减重药品有明确的适应症,一般情况下在生活方式干预失败、三个月体重减少不足5%,排除胰腺炎、甲状腺等相关疾病后推荐使用。减重药品的使用剂量也有严格规范,一般小剂量起步、逐渐适应,同时要进行联合干预,才能起到“1+1 > 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