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当前位置: 阿克苏新闻网>首页>民族团结

李小池:一家三代的民族团结情

发布时间: 2023年07月23日 17:46:04    来源:中共阿克苏地委宣传部(文明办)

  李小池,男,汉族,1954年8月出生,库车市比西巴格乡库库什二村村民。说起李小池一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1960年,李小池跟随父亲李均轩从北京来到新疆,定居于库车市比西巴格乡库库什二村,他不仅尽己所能帮助村民,还通过言传身教教育自己的儿子团结友爱、帮助他人。60多年过去了,李小池一家三代的民族团结故事,成为村里的美谈。

  父亲:为村民带来健康

  十一月的南疆,天高云淡,暖阳高照。几个老人在库库什二村村口聊天。“‘李多乎顿’(维吾尔语译为医生)是个好人,他用一根银针治好了我们村很多关节炎病人,还治好了我们不少病。”92岁的左尔东·库尔班说。

  村民们口中的“李多乎顿”指的是已经去世多年的村医李均轩老人,也就是李小池的父亲。1960年,李均轩带着一家人来到了库库什二村定居,当时周围只有他们一户汉族人家,村民们对他们非常热情,这家给他们拿点馕,那家给他们带点菜,甚至还有村民给他们带来了被褥。李均轩一家人非常感动,村民们用他们的淳朴热情帮助着李均轩一家,李均轩也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着村民们的恩情。一天,李均轩在村里遇到两个拄着拐杖的人,弯下身子查看了他们的病情,然后拿出怀揣的银针就要给他们治疗。一个拄拐杖的人吓得直摆手,另一个虽然配合,但也吓得咬牙闭眼。可不到5分钟,接受治疗的人却笑了,他慢慢扔掉了拐杖走了起来。从这次以后村民们就知道了这个老汉是一个“多乎顿”(维吾尔语:医生)。找李医生治疗的人多了起来,这个胃疼治好了,那个关节炎症状减轻了......李医生的名气传到了十里八乡,周围的村民都找上门来求医。李均轩看病不要钱,村民们不好意思,有时送一筐杏子去,有时拿一只鸽子去,就算酬劳了。

  “那时我父亲一天休息不了几个小时,半夜都有人来敲我们家的门。一到冬天,我们家里坐满了人,柴院里也坐满了人,都是来找我父亲看病的,当时村里没有医生,也没有药,村民有的病需要用药,父亲就经常外出采中草药。”李小池说。由于对周围的情况不熟悉,村民们就主动带路,往往一去一大群,有的带着袋子,有的扛着坎土曼,有的拿着干粮,一来二去,李小池一家渐渐融入了库库什二村,成为了大家信任的好邻居。

  自己:为村民带来亮光

  由于生活条件差,又长期劳累,李均轩患上了肝癌。临终时,他对12岁的李小池说:“乡亲们对我们好,你以后和弟弟妹妹们就在这里生活,也为村里人多做些好事。”

  还未成年的李小池泣不成声地点头应允。在村民的帮助下,李小池带着弟弟妹妹不舍地埋葬了父亲,从此以后他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成年劳力挣钱养活弟弟妹妹。“那时候日子很苦,可乡亲们没有忘记我父亲往日的恩情,大家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但还是尽力帮助我们,这家给我们些自己晒的杏干、核桃,那家给我们几斤粮食,不知不觉中我们也渐渐长大了。”李小池说。

  上世纪80年代,村里分了一台拖拉机,李小池利用闲暇之时,到外地学了三天,回来后不仅免费帮助家中缺乏劳动力的家庭犁地,还利用休息时间教村民学习开拖拉机,为大家帮了不少忙。1990年,由于村里缺水导致庄稼干旱,眼见着大家辛苦劳作一年将要颗粒无收,李小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四处请教村里年长的老人,每天披星戴月地带着乡邻四处寻找水源打井,终于在他不眠不休的努力下打出了一口井,解决了全村600亩地的浇灌问题。

  1998年,相邻的村通了电,李小池也想给村里拉电线,可是村里因为没有电工,电线扯不起来。抱着“不能让乡亲们一直生活在黑暗里”的信念,李小池自学了电工知识,又报名参加了培训班,学成回村后便当起了村里第一位电工,帮大家拉电线、安灯泡,从此村子一到晚上再也不像以前黑漆漆一片了。“当时我们家家都亮灯了,大家开心坏了。”村民斯地克·图吐尔说。爬屋顶、攀院墙、安灯泡、拉电线,李小池任劳任怨,一干就是10年。

  国家电网农网改造后,李小池因身体原因辞掉了电工工作,本想在家干点农活享受晚年生活,但在村委会和村民的恳切邀请下,李小池最后还是决定发挥余热,在自己还能走得动的时候多为村里做点贡献。就这样,李小池在村民的推举下成了小组长,他带着村民挖水渠、种核桃、建大棚、实施棉花滴灌,想着法子帮助村民增产增收。“小池年龄大了,可对我们村的人是真好。”养殖大户库尔班·依明说。

  儿子:带村民走上小康路

  近些年李小池年纪渐大、疾病缠身,他叫回了在乌鲁木齐工作的儿子李重玖。“我当时在乌鲁木齐已经有了稳定工作,并且已经在市里买了房子,但是我爸说我家从爷爷辈开始就在库库什二村居住,这个地方养活了我们祖辈3代人,这里的乡亲都像我们的亲人一样,我现在有知识又年轻,应该回来带着大家把日子过好。”李重玖说。

  回到村里,李重玖利用这些年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积攒的人脉,帮助村里建起了棉花丰产攻关基地、林果标准化种植基地、牲畜科学养殖基地和电子商务基地,还成立了3个合作社,将村里的蔬菜卖到城里、水果卖到疆外,大幅度提高了村民的收入,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在他的帮助下脱了贫。脱贫户吐地·吾斯曼说:“小李有文化,有见识,脑子灵活,他回到村里以后,很快就让我们村变了样。”

  2021年4月村党支部改选,村民提议让李重玖担任党支部书记,他们都说:“你为村里做了这么多贡献,这个书记你不当也要当。”“本来我和重玖商量好了,准备发展自己的产业,谁知大伙一致推举他当村党支部书记,看到村里人日子越过越好,我也为他自豪。”李重玖的妻子阿衣古丽·巴哈甫说道。

  82岁老党员艾买尔·司马义称赞说:“李小池一家,一个为我们村带来了健康,一个为我们村送来了电,一个带我们村走上了小康路,个个都是让我们难忘的恩人。”李小池一家用真心、诚心、爱心帮助着乡亲们,将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传了一代又一代,将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的行为传了一代又一代,他们用实际行动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每个村民心中。

责任编辑:季华
< img src="" style="float:left;"/>

新公网安备 652901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