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当前位置: 阿克苏新闻网>首页>热点新闻>阿克苏

科旅中国|探索坐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之地——阿克苏

发布时间: 2024年12月07日 21:50:31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营地

图片

  这一次,中国国家地理营地团队的车辙来到了位于天山南麓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我们同专家学者、摄影家一起,历经10天1500余公里行程,途径阿克苏市、温宿县、拜城县、库车县、沙雅县、阿拉尔市等地,探索这座坐拥世界自然和世界文化双遗产的“双珠之城”,串联起一条科学观瞻阿克苏风景的体验线路。

  飞机降落前,我们有幸欣赏到一幅极为壮观的自然景象——一条曲折的河床在无垠的沙海中蜿蜒匍匐,一路向北,恰巧指向北面雪山中一座傲然屹立的雪峰。

  这条目前干涸的河床在洪水季时会迎来来自昆仑山脉中的雪山融水,它们奔流至此、穿越大漠,使和田河成为新疆唯一一条自南向北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河流。“河床”的北段其实已经悄悄转换了走向,那是自北向南流淌的阿克苏河,发源于北面的天山山脉之中,在如今阿拉尔西面不远处与南来的和田河、西来的叶尔羌河交汇,共同汇为中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这幅空中所见的场景,构成了此次科旅中国踏勘之行的核心地理图标。连绵的河床是历史与现实世界中都无法回避的生命通道,几条河流于此交汇,构成了塔里木盆地中重要的枢纽。而两条河流所共同指向的那座雄伟雪峰,恰是托木尔峰,更是丝路行旅共同仰望的永恒路标。东西连绵超过2500公里的雄伟天山,在这里贡献了海拔7443.8米的主峰,成为新疆最为人熟知的山峰之一。

  雪山哺育了河流,河流孕育出绿洲。亦在天山与沙漠之间的阿克苏地区,孕育出拥有新疆最灿烂的绿洲文化,龟兹、姑墨、温宿……这些西域地区古代城邦的地名勾连起长河大漠中引人遐思的传奇历史,也连缀成探险家日记中跌宕起伏的漫长旅程。如这座城市最负盛名的特产冰糖心苹果那般——阿克苏,在地理和历史的诸多维度上,也是迷人而醒目的“西域之心”。

图片

图片

  △ 点击视频 看看科旅中国在阿克苏的探索收获

  PART 01

  天山‍‍‍‍‍‍‍‍‍

  世界最壮观的纬向山系

  来到阿克苏的旅行者都不会忽略城市背景中的天山山脉,这道山脉东起于新疆哈密的星星峡,西至哈萨克斯坦境内,东西全长超过2500公里,南北均宽约300公里,是世界上最壮观的纬向山系。

  天山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3.5-2.5亿年前的古生代晚期,复杂的沉积、变质和构造活动塑造了天山山脉基础的地质骨架,此后又经历中生代和第三纪的地质变化,以及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反复作用,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天山山脉。

  这座庞大山脉的最高峰,就落在阿克苏境内。托木尔峰是喜马拉雅以外世界上最高的山峰之一。如今,许多旅行者来到阿克苏的主要目的,便是去一趟天山托木尔大峡谷——这处以天山主峰命名的峡谷,也是这一区域丰富的地质景观的缩影。在一亿多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这里还是一片内陆湖泊,湖泊的沉积物构成了包含多种岩石和矿物的沉积岩层。亿万年沧海桑田,湖水褪去、天山隆起,昔日的湖底沉积,构成了今日峡谷的物质基础。

图片

图片

图片

  如今,峡谷中的红色泥岩、粉砂岩、砂岩、砾岩交替地层,形成了南疆最醒目、最有代表性的红层地貌景观;地层受到千万年来的流水溶蚀,诞生了盐岩喀斯特;差异风化成为鬼斧神工的无形之手,雕刻出窗棂、风蚀洞等形态各异的风蚀地貌;在地下深处的岩盐、石膏,在构造力的挤压作用下向上流动,形成拗口的“盐丘底劈构造”,这是峡谷中那些壮观的盐丘、盐山的学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点击视频 读懂阿克苏这本亿万年地球史书

  在这片景色多变的峡谷中,人们同样抬头眺望雪山。以托木尔终年不化的雪峰为中心,四散的冰川切割着峻峭的山体,这片巨大的“冰盖”正是中国最大的现代冰川区之一。数百年前,长春真人丘处机在远赴中亚的旅途中,曾记叙过这里的冰川融水孕育出沙漠中星星点点的农耕文明,“水众能滋稼穑干”。

图片

  托木尔峰7443.8米的海拔,也使这一区域拥有巨大的落差,“收纳”着天山南麓最完整的垂直自然带谱,也是中国最丰富的垂直自然带谱之一:从下往上依次分布着温带荒漠带、山地温带荒漠草原带、山地寒温带草原带、亚高山寒温带草原带、高山寒带草甸带、高山寒冻风化带和高山冰雪带,堪称一座庞大、立体的自然景观博物馆。

  这多元、丰富的自然条件,也使天山成为众多珍稀和濒危物种、特有种、孑遗物种的栖息地。

  旅行者沉迷于在峡谷中寻找并拍摄锦鸡儿属植物那独特的蝴蝶型花瓣,这一天山的风物,也曾出现在唐宋文人的诗词中,“忆行时,背手挼金雀”,或是“金雀花落无人管,断送韶光又一年”。在高海拔的林间,“锦鸡儿”还以耐寒、隐忍著称,但在长安、汴梁的名流眼中,“金雀花”的别名却透露着荣华,是繁盛都会中流行一时的盆栽植物。

图片

图片

  摄影/侯翼国

  人们同样好奇地摘取刺山柑酸爽的果实。这种具有极强适应力的植物分布在从艾丁湖盆地(海拔-154米)到阿里高原象泉河河谷(海拔约4000米)的广阔地带。但它最值得骄傲的还不止于此——这是一种比天山还要古老的植物,在新疆南部还保留有古地中海的时候,就已经存在。漫长的地壳运动、大尺度的气候和地理变化的背景下,地中海在新疆流尽“最后一滴眼泪”,但人们口耳相传的“野西瓜”作为珍贵的孑遗植物,还保留着第三纪的古老记忆,铭记着天山峡谷的诞生与成长。

图片

图片

  摄影/侯翼国‍‍‍

  2013年,托木尔峰以其杰出的自然美景、生态演化进程的绝佳范例 ,作为“新疆天山”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PART 02  

  塔克拉玛干

  沙漠中的极致生命力‍‍‍‍

  打开新疆地图,最醒目的自然地理特征即为“三山夹两盆”。

  大致呈平行分布的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与昆仑山脉将新疆划分出两个巨大的盆地——在这片世界上距离海洋最遥远的区域,几大山脉和青藏高原阻隔了海洋性气流,湿润的水汽难以抵达北疆的准噶尔盆地和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使两片盆地都成为茫茫沙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包揽了中国沙漠面积的冠亚军。天山,也因此成为“全球唯一由巨大沙漠夹持的大型山脉”。

  但天山的存在,也为沙漠创造了生命之源。来自北冰洋、大西洋的湿冷水汽,遇到庞大的山体后被迫抬升形成降水、凝结成为冰川,天山成为新疆乃至中亚的巨大水塔,源源不断的冰川融水汇为众多奔腾的河流,环绕其四周的这片干旱腹地也可见清波荡漾,并非是我们想象中的生命禁区。

  “封闭”的环境甚至造就了独特的生灵,其中不少被冠以“塔里木”之名。因为周围重重阻隔,很多生物在一定意义上被“困”在塔里木盆地中。比如塔里木兔,它没有翅膀,飞越不过高山;它也不像羚羊,无法长距离迁徙,在全世界范围内仅分布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的绿洲地区;生活于沙漠中的塔里木蟾蜍,是中国仅有的三种漠蟾蜍属物种之一,利用荒漠中难得的积水坑就能进行繁衍;荒漠中的胡杨林是塔里木马鹿的家园,这是世界上唯一生活在荒漠中的马鹿;在中国有7个亚种的雉鸡,塔里木亚种和莎车亚种也只分布于塔里木盆地;还有中国唯一带斑点的野猫——亚洲野猫,它们在中亚、西亚地区都有分布,但在中国境内也只生活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

图片

  从天山起源的众多河流中,阿克苏河是年径流量最大的河流之一。城市的名字就来源于这条河流,在维吾尔语中,“阿克苏”意为“白水”,因河水中裹挟着大量来自石灰岩、白云岩山地的白色沙粒而得名。顺着阿克苏河从天山的冰川一路直奔东南,最终在今阿拉尔市西面不远处与叶尔羌河、和田河汇聚,成为“死亡之海”中的生命通道——塔里木河。

图片

  △ 点击视频 摄影大咖教你如何拍出胡杨之美

  三条河流在无垠沙漠中哺育了“三源汇聚”的奇观,河流沿线广袤的湿地也成为众多生物的家园。在沙雅、阿拉尔等地,千奇百怪的胡杨占据着宁静的荒漠河岸——这片198.79万亩的胡杨林,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连片原始胡杨林。人们称赞这种极耐干旱的高大乔木,“生三千年不死,死三千年不倒,倒三千年不朽”,也成为新疆精神的象征。

图片

图片

图片

  ‍△ 点击视频 走入世界最大原始胡杨林

  这片湿地也是许多候鸟迁徙途中的落脚地——阿克苏正处于两条具有全球重要性的鸟类迁飞廊道的交叉点上,如同一座地处“航线”十字路口的“国际机场”:在南北方向上,许多鸟类从西西伯利亚起飞,沿新疆-喜马拉雅一带,最终抵达印度越冬;在东西方向上,也有许多鸟类从蒙古高原出发,途经新疆和中亚,最终抵达地中海和非洲。这片在自然地理上极具价值的三源汇聚处,使我们可以一窥新疆自然界的“全球化图景”。

  沙漠、湿地、河流、绿洲,塔里木孕育着极致的生命力,吸引着许多动物学家与爱好者们专程来此,一睹许多内地难能一见的物种。

图片

  △ 点击视频 动物专家教你如何“看动物”

  “三源汇聚”同样是沙漠中的“十字路口”,塔里木河及其若干支流是西域探险家笔下无法省略的地理背景。1899年,瑞典人斯文赫定从莎车出发,搭乘着简陋的木船航行至库尔勒一带,他的团队几乎穿越了塔里木河的干流——在19世纪最后的时光中,这里的野鸭、狐狸曾在芦苇丛中,听到水面上飘荡而过《卡门》的旋律。

图片

图片

图片

  PART 03  

  西域之心‍‍‍‍‍

  雪山与大漠中的丝路门户

  阿克苏地处于雪山与沙漠之中,冰川融水在沙漠中孕育出珍贵的河流与绿洲,也成为天然的人流、物产与文化的大通道。

  早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前,这片地处十字路口的区域,早已与不同的文明有着密切的往来。在拜城县多岗墓地中出土了相当于西周时期的菱形纹彩陶罐,这种独特的纹饰风格,显然受到甘肃一带彩陶文化的影响。温宿一带出土的战国时期青铜器,曾广泛流行于更北方的中亚草原游牧民族文化中。阿克苏博物馆中陈列的琉璃串珠和“蜻蜓眼”,是波斯一带的特产,这种文物在丝路沿线和曾侯乙墓中也多有出土,甚至可以复原一条从波斯波利斯到长江流域的传播之路。

图片

图片

  沙漠荒原中的绿洲,为农耕生产与城市的发展创造了可能,并很早就成长为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的枢纽。在《汉书》记载的“西域三十六国”中,便有温宿、姑墨、龟兹等古代城邦位于今阿克苏地区境内。汉代的乌什喀特古城遗址中出土的“汉归义羌长”印,可见汉朝已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员,各大西域城郭的首领被纳入汉王朝的职官体系。中央政权以军屯实边来开发、经营西域,中原农耕、水利技术的西传,促进了不同民族的交流融合。军垦文化延续两千多年,1950年著名的三五九旅挺进新疆,“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成为新时代屯垦精神的写照

  横亘东西的天山山脉历来是阻隔南北的屏障。在绵绵群山中的谷地与山口,尽管行旅艰难,但仍有着悠久的开发与利用史。东面的乌孙古道连接着特克斯县的琼库什台与拜城的黑英山,中部的夏特古道则是伊犁昭苏与阿克苏温宿之间的往来通道,在更西面,别迭里古道联通着乌什与伊塞克湖,山口的别迭里烽燧号称“万里长城最西烽”。这几条道路是南北向穿越天山的捷径,张骞、常惠、甘延寿、玄奘都曾沿着这些道路前往中亚草原。如今,乌孙古道、夏特古道更已成为新疆顶级的户外穿越路线。

图片

  1879年,清代士兵在乌孙古道南口意外发现了东汉时期的《刘平国治关亭诵》,这片日渐漫漶的摩崖题刻,是统一多民族政权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的实证。连带着这一区域丰富的岩画、石人、古墓、关隘、亭燧与城址,共同见证了中华民族对古老天山的开发与利用史。

  这条乌孙古道向南通往古老的龟兹——据学者统计,这个绿洲城邦拥有超过8万人口(与之相比,著名的楼兰仅有14000余人),是整个塔里木盆地规模最大的绿洲城邦。公元91年,班超平定西域,被任命为西域都护,重新将中央政权的影响力带回天山南路,其驻地就在龟兹国境内的它乾城,亦标志着龟兹成为西域的中心。这一时期营建的克孜尔尕哈烽燧,扼守在却勒塔格山通往龟兹的盐水沟口。这是丝绸之路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在过去的近两千年中守望着往来的旅人,其重要的地理区位仍不过时,现代217国道繁忙的车流仍然穿行其下。

  在库车城内的友谊路下,还保留着魏晋时期的庞大墓群。砖石形制的高等级墓葬、墓内砖石彩绘的风格,都证明这些墓葬的主人应当是来自河西一带的高级军吏。这一重要的考古发现不仅补证了历史文献的缺失,也是魏晋十六国时期国家治理新疆的见证。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一时期的龟兹是当之无愧的“西域之心”。东来西往的僧侣汇聚在城外的苏巴什佛寺讲经说法,使这里成为西域最重要的学术、宗教与艺术中心。在苏巴什佛寺遗址中出土的一件彩绘舍利盒上,人们曾发现著名的龟兹乐舞场景。被称为“苏幕遮”的优雅舞蹈从此旋转着飞入东方世界,更在此后成为宋代词人所钟爱的词牌名。

图片

  在更西面的木扎提河畔,庞大的克孜尔石窟从公元3世纪起便开启了不断的开凿建设工程,陡峭的赭红色崖壁上如蜂巢般密集的洞穴,引领龟兹成为中国最早的大型石窟中心。如今,库车城区周边仍散布着众多石窟,如果有幸走进克孜尔尕哈石窟、库木土拉千佛洞或森姆塞姆石窟,你将在以铁线描、人体晕染为特色的“龟兹风格”中,窥见印度、中原等不同的文化元素如何美美与共。

图片

图片

图片

  ‍△ 点击视频 梦回龟兹

  它们皆是仍在被书写的厚重丝路史上浓墨重彩的华丽篇章,2014年,克孜尔尕哈烽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作为丝绸之路的遗产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占全疆相关遗产地的半数。

图片

  公元344年,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出生在龟兹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母语龟兹语本身就属于印欧语系(它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即“西吐火罗语”),其与梵语的“近亲”关系使得他能比汉语母语者更容易地理解佛教经典。在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中,鸠摩罗什两度前往凉州和长安,翻译了《般若经》《金刚经》《妙法莲华经》等重要的佛教经典。时人记载他“时手执胡文,口自宣译”,“微远之言,于兹显然”。

图片

摄影/李学亮

  他的翻译为中国的思想和文字填补了一块块重要的空白。“天花乱坠”“一尘不染”都出自他的笔下,已经足见其翻译风格的凝练与优雅。更重要的是他为中国人引介了全新的思想图景,其中有“苦海”与“烦恼”,也有“魔鬼”和“未来”。

  汉学家芮乐伟·韩森曾在《丝绸之路新史》中对龟兹有过一个精到的定位:丝路诸语之门。龟兹一直是不同语言汇集的场所,佛教于此进入中国,汉语从此新增了大约35000个新词汇,中国人理解的世界被大大拓展了——甚至就连“世界”这个词汇本身,也是鸠摩罗什的创造。

  中国国家地理科旅中国的阿克苏踏勘之旅也走向了更广阔的历史地理图景之中——前往阿克苏,我们探索了冰川之上的“山之巅”,走过与黄沙共舞的“水之源”,穿越2000年悠悠时光拥抱了“世界”。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浙江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指挥部的支持下

  中国国家地理营地与各领域专家同行

  完成了对阿克苏的深入探索

  我们找寻到的答案、收获的惊喜

  在不久的将来

  将通过阿克苏增刊、自然驿站等多元形式

  在这片地域上串点成线

  发现 只是起点

  体验 才是目的

  也期待明年春天

  与更多人走进阿克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责任编辑:夏莉
< img src="" style="float:left;"/>

新公网安备 652901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