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琴 守护一生
发布时间: 2025年03月12日 10:21:52 来源:阿克苏日报
阿克苏新闻网/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赵霞)
阿瓦提县多浪乡克孜勒墩村的清晨,总有一段琴声穿过薄雾、浑厚悠长。循声而去,只见一位古铜色面庞的老人静坐在树下,布满老茧的双手怀抱着刀郎热瓦普,千年技艺在他的指尖凝成流淌的琴声。
3月6日,记者来到克孜勒墩村,探寻刀郎热瓦普的秘密。
刀郎热瓦普是维吾尔族传统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喀什地区巴楚县等地。2007年2月,维吾尔族刀郎热瓦普艺术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弹奏刀郎热瓦普的老人名叫麦麦提·阿迪力,今年70岁的他是刀郎热瓦普艺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麦麦提·阿迪力家世代生活在叶尔羌河畔。在他的童年记忆里,父亲划着独木舟捕鱼,母亲在河岸晾晒渔网,刀郎热瓦普的琴声永远是劳作后的狂欢曲。
“那时候,村里的男人弹奏刀郎热瓦普高声歌唱,女人则踩着鼓点跳舞。刀郎热瓦普的声音就像风一样,无处不在。”麦麦提·阿迪力回忆道。
耳濡目染之下,麦麦提·阿迪力学会了弹奏都塔尔、刀郎热瓦普等乐器。12岁时,他开始跟爷爷学习制作刀郎热瓦普。
麦麦提·阿迪力说,刀郎热瓦普制作是一门复杂而精细的技艺,一凿一斧都考验着手艺人的匠心。
制作一把刀郎热瓦普需要与时间博弈。砍下来的桑木要在干燥的空气中静置半年,淘汰掉变形开裂的木料;蒙皮用的牛皮要浸泡整整一天,才能绷出如鼓面般紧致的共鸣腔;雕刻图案时,要格外小心细致,确保纹路流畅自然……
“爷爷常说木头会说话,你得懂它的脾性。”麦麦提·阿迪力说。
真正让麦麦提·阿迪力走上传承之路的,是来自他人的打击——2007年,有人评价他弹得不好,比不上原来的老艺人。这句话深深刺痛了麦麦提·阿迪力,他开始拜师学艺,潜心研究刀郎热瓦普的弹奏技巧。
“刀郎热瓦普是演奏十二木卡姆的重要乐器之一,没几个人会弹,我必须把它传承下去。”麦麦提·阿迪力的坚持得到了回报,他逐步成长为阿瓦提县刀郎热瓦普艺术的第五代传承人。
麦麦提·阿迪力有三个徒弟,但只有他的儿子继承了刀郎热瓦普的制作技艺。“儿子做的热瓦普比我做的好看,但他不会弹。”麦麦提·阿迪力的脸上浮起一丝无奈,“另外两个徒弟会弹却不会制作。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愿意静下心来学这门艺术。”
尽管如此,麦麦提·阿迪力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党和政府一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常常带着徒弟参加展演,向更多人展示多浪文化的魅力。刀郎热瓦普是文化的瑰宝,我想一直弹下去。”麦麦提·阿迪力说。
穆太力甫·麦麦提是麦麦提·阿迪力的儿子。他告诉记者,他正在跟父亲学习弹奏刀郎热瓦普,他会用一生去续写父亲的梦想。
当记者离开时,落日的余晖将戈壁染成琥珀色,刀郎热瓦普的琴声在戈壁和胡杨林间回荡,诉说着刀郎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