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阿克苏 同心共筑中国梦
——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 2025年07月09日 09:51:20 来源:阿克苏日报
阿克苏新闻网/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邓丽娟 通讯员 张君珍 王宁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金色胡杨与澄澈湖泊相映成趣;多浪河畔的民居里,维吾尔族老人正教汉族邻居打馕;柯柯牙的苹果园里,浙江援疆干部与果农共话丰收……在阿克苏这片广袤土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如沙枣花般处处绽放,绘就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图景。
近年来,地区紧紧围绕新疆工作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从文化浸润到产业协同、从干部引领到群众参与,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深走实,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深植各族群众心间。
文化认同 共筑精神家园
在地区文博院(博物馆),馆内陈列的汉龟二体钱、唐代泥质陶猴等文物,无声诉说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这些文物证明,新疆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并存的地区。”7月3日,讲解员杨虹向参观的学生们介绍。这样的场景,正是阿克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生动缩影。
地区坚持将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融入城乡建设,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便是其中的标杆之作。体验馆以“中华民族一家亲”为设计主线,运用沉浸式多媒体、互动体验装置和历史场景复刻,从张骞“凿空”西域到新时代浙阿协作,立体呈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参观者可通过VR技术“穿越”丝路,也能在“石榴籽心愿墙”上留下祝福。开馆以来,日均接待各族群众及游客300余人次,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打卡地。
漫步城乡,“石榴籽广场”“同心亭”等标志性建筑成为群众耳濡目染的“活教材”。沙雅县英买力镇喀勒尕奇村的文化广场上,井冈山会师铜像与天安门城楼画布相映成辉,维吾尔族老人木沙依甫·帖木儿感慨:“看到这些,就知道我们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非遗传承中,中华文化基因更显活力。沙雅小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阿依先木·司马义在雁鸣刀坊里,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刀柄金色纹饰既具民族特色,又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中华文化的大船上,我们的技艺才能行稳致远。”她的话道出众多传承人的心声。
“石榴籽”宣讲队活跃在城乡角落。温宿县温宿镇龙泉社区宣讲员用“故事汇”形式讲述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居民吾斯曼·阿布拉听完后主动帮邻居维修房屋;拜城县“团结林”植树活动中,各族干部群众种下石榴树、系上同心结。
“糖心心”演唱会、“我们唱起来”等文化活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生态。“大家主动融合创新,文化节目更精彩了。”阿克苏市民阿布力米提·阿布都热合曼说。
浙江援疆带来的文化互动更添活力。“我有一棵树,长在阿克苏”活动已成为浙阿两地文化交流的纽带;大型歌剧《红船》、大型历史京剧《班超》等文艺作品在两地展演,让浙阿两地文化碰撞出璀璨火花。
你中有我 共享发展硕果
7月4日,在柯坪县绿色戈壁设施农业产业园里,阿不都瓦哈甫·吐尔地熟练操作着自动温控设备,“工作4年,买了房和车,日子越过越红火。”地区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深度融合,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奋斗中共享发展成果。
全力帮扶拓宽致富路。中国石化塔河炼化有限责任公司驻库车市乌尊镇博斯坦村工作队聚焦乡村振兴,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党建帮扶等措施,推动该村从“软弱涣散”蜕变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浙阿协作打造产业共同体。“十城百店”“万亩亿元”工程持续深化,杭州市援建的“石榴籽广场”成为地标;冰糖心苹果借力浙江电商走向全国,形成全产业链条。“浙江市场+阿克苏资源,让冰糖心苹果‘飞’得更远。”果农买买提·玉素甫说。
互嵌式社区促和谐。阿克苏市、库车市通过“邻里百家宴”“单元牵手行”等活动,打破各族群众“同住不往来”的局面;温宿县建立“石榴籽服务站”,提供代办代缴等30项贴心服务,评选“石榴籽家庭”,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现在邻居常来常往,有事一起商量,就像一家人一样。”阿克苏市红桥街道多浪社区居民李建国说。
“兵地油地浙阿”四维联动机制促进区域融合。沙雅县塔河管理委员会泰安村与兵团第一师十四团三连共同举办兵地共建活动;塔里木乡克里也特村开展“油地共创聚合力”活动,油地群众结下深厚友谊。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就业“金钥匙”。沙雅县红旗镇农民阿卜杜拉·艾则孜通过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纺织厂技术工人,月工资4000余元。地区开展“三个率先”和“你好行动”,开发“语润浙疆农牧民学国家通用语言1000句”小程序,让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
浙江援疆“启明行动”累计救助视听疾患儿童348人;“点亮万个微心愿”活动圆3.3万名小朋友梦想;浙阿医院结对显著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榜样领航 凝聚奋进力量
在阿克苏市王三街,牙生江·艾力克的“民族团结车”格外醒目。15年来,他行驶85万余公里,免费搭载各族群众20余万人次,83本签名簿记录着沿途的温暖故事。“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只要坚持,就能带动更多人。”他的事迹感染着身边人,尼亚孜·吐尼亚孜加入爱心送考车队,麦麦提江·哈斯木组建“为爱‘集’行”车队,民族团结的星火越燃越旺。
在沙雅县,努尔东·尼亚孜31年捐资助学超10万元,从“渴望铅笔的少年”成长为“爱心使者”;新和县芒孜兰木·阿皮孜悉心照料残疾养女34年,带动村民互帮互助;拜城县艾尼宛尔·阿不拉在河南南阳经营饭店30载,每年慰问部队、邀请新疆籍学生过节……这些平凡人的善举,是民族团结最生动的教材。
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如同“黏合剂”,凝聚各族群众。王三街民促会从最初85人演变为全地区10个民促会、109个联络站、7.2万会员、结对商户1.83万对。库车市民促会副会长喀哈尔·库尔班30年捐助51万元,帮助500余名寒门学子;沙雅县民促会会员马鹏程为群众垫付医药费8万元。截至目前,全地区民促组织累计开展活动8700余场次、捐款捐物900余万元、覆盖群众130万余人次。
从牙生江·艾力克的“民族团结车”到努尔东·尼亚孜的“助学路”,从民促会的“微行动”到青少年的“小善举”,阿克苏各族群众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如今的阿克苏,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盛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日益坚实,各族群众在共建共享中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