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当前位置: 阿克苏新闻网>首页>热点新闻>阿克苏

室内游泳警惕泳池病

发布时间: 2025年07月16日 10:22:50    来源:阿克苏日报

  炎炎夏日,室内游泳场馆清凉舒适,成为不少人避暑的好地方。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区卫生监督所)公共卫生监督科科长刘玉芬说,泳池内人多,加之水温适宜病菌繁殖,水里的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等)含量容易超标,给健康带来威胁,可能会引发泳池病。

  “何为泳池病”?刘玉芬介绍,泳池病并非单一疾病,而是指一类主要因接触或误吞入受污染的泳池水引发的疾病统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感染:

  眼部感染(最常见):急性结膜炎(红眼病)为主,多由病毒引起。夏秋季节时容易在人口密集、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暴发流行。其特点是起病急、传染性强、传播迅速快,症状包括眼红、刺痛、异物感、畏光、流泪等,严重者可合并结膜下出血。沾染病毒的手、毛巾、水等均可成为传播媒介。

  耳部感染:游泳时耳朵容易进水,尤其对于耵聍(俗称耳屎)较多或本身存在耳部疾患(如外耳道炎、鼓膜穿孔等)的人,池水滞留耳道可能导致耵聍膨胀堵塞、引发或加重外耳道炎、中耳炎,出现耳痛、耳闷、流脓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导致鼓膜穿孔。

  消化道感染:游泳时呛水或误吞咽被污染的水,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可引发急性胃肠炎,导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症状。

  皮肤感染:患有脚癣、体癣等真菌感染皮肤病的人,在游泳时有可能将疾病传给他人;皮肤脓疱疮的细菌,也很容易在水中播散。疥螨、阴虱等寄生虫在正规泳池通过池水传播的风险极低,但容易经共用毛巾、拖鞋等物品传染。这些细菌和寄生虫一旦不慎感染,比较难治疗,会给患者造成许多烦恼。

  刘玉芬表示,游泳场所属于实行卫生许可管理的一类重要公共场所,应具备卫生主管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在入口、更衣室等醒目处设置“禁止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性病、传染性皮肤病、重症沙眼、急性结膜炎、中耳炎、肠道传染病、心脏病及其他不宜游泳人群”的警示性标志。场馆应强化卫生管理,加强通风换气,确保新风系统正常运行。每日定时检测水质,根据水质变化情况及时补充新水,确保泳池水质各项指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馆内循环净化给水系统,包括水质循环净化、消毒、补水等设备设施应齐备完好,运行正常。场馆内设置急救药箱,配备防呛水、抗过敏药物,发现游客出现头晕、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将其转移至通风处休息,提供必要帮助,并视情况呼叫急救。

  那么,该如何预防泳池病?刘玉芬建议个人采取科学防护措施至关重要。首先要正确选择游泳场所,留意当日的水质检测报告,如余氯浓度、pH值等指标是否合格。其次,进入泳池后,要确认水的颜色和透明度,在水质较好的泳池中,如果铺有白色瓷砖,会呈现出明亮的淡蓝色;如果铺有浅蓝色瓷砖,则会呈现深蓝色。池水须清澈见底,要看水面有无颗粒漂浮,池水的泡沫能否在15秒内消散。游泳场馆一般应保证每人2.5平方米以上的水面,标准游泳池(1250平方米)最多只能容纳500人。如果泳池内人员过多,会对水质产生一定影响。建议佩戴泳镜、耳塞、鼻夹等防护设备,避免呛水或吞水。同时,保持良好卫生,不在泳池内吐痰、小便。游泳结束后,用流动水和沐浴露彻底清洗全身,认真漱口,正确处理耳道积水,用干净棉签轻轻吸干外耳道口附近水分(切勿深掏耳道内部)。泳衣、泳镜、泳帽等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晾干。如出现眼红、耳痛、腹泻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本报记者 吴智萍 通讯员 沈新秀)

责任编辑:达吾提·图尔荪
< img src="" style="float:left;"/>

新公网安备 652901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