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绿水青山间的生态答卷
——写在2025年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
发布时间: 2025年08月15日 10:21:10 来源:阿克苏日报
阿克苏新闻网/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刘红文 通讯员 徐龙
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今年的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开展2025年全国生态日活动,被赋予更高的政治意义,成为深化生态文明思想宣传,巩固绿色发展成果的关键节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区上下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地以“林长制”为统领,坚持“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绿并举,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画卷。从“五个百万亩”到塔里木河重要源流区(阿克苏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从天山脚下到塔河两岸,从大漠边缘到绿洲平原,绿色发展在提速,绿色版图持续扩展,地区各族群众共同描绘的美丽阿克苏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家园变美:
岸绿水清河净
远处天山之巅白雪皑皑,近处湖泊宁静、绿植茂盛,漫步在阿克苏国家湿地公园,站在10余米高的观光塔上眺望湿地公园,看着群鸟齐飞、鲜花绽放。很难想象,10年前这里还是一条不知名的小水沟。
时光回溯到2016年,为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地区通过景观、游园建设以及河湖改扩建等,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阿克苏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修栈道、扩湖面、植树种草,不到10年时间,如今的阿克苏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成为各族群众游玩的好去处,还成了鸟儿悠然栖息的乐园。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以来,地区以水为脉、以林为基、以绿为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各地传承和弘扬柯柯牙精神,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以及公园、游园建设和湿地、河湖改造等举措,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扩大城乡绿色空间,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提高生态环境颜值,让阿克苏良好的生态福祉更加普惠可及。
不懈努力下,换来的是生态建设硕果累累。如今,阿克苏林地总面积达1916.46万亩、草地面积5174.37万亩、各类湿地总面积232.35万亩、各类自然保护地13个1156.27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到9.08%……新建城市公园达36座,街头绿地从2014年的99处提高到377处,公园绿地面积从人均13.29平方米提高到23.9平方米……
生态文明建设带给各族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如今,行走在地区各地,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鱼翔浅底、繁星闪烁,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家乡变富:
果园成为摇钱树
8月12日,走进温宿县柯柯牙镇核桃新村的一片果园里,果农麦麦提·麦提尼牙孜在自家核桃园里忙碌着,为即将到来的收获做着最后的准备。
“今年核桃长势好,挂果多,又是一个丰收年。”麦麦提·麦提尼牙孜高兴地说。
时间退回到20年前,那时的核桃新村还是一片戈壁荒滩,而生态建设让这里彻底变了模样。麦麦提·麦提尼牙孜说,他自己都没想到,在这片地方能把核桃种得这么好,一大批果农在这里靠林果发了家。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为把“两山”理念落地落实,地区坚持顶层设计,出台“谁建设、谁管护、谁投资、谁受益”的优惠政策,不断探索“以林养林、以绿富农”发展路径,实现“政府得绿、百姓得利”。
地区特色林果产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蓬勃发展起来的,各地大力发展苹果、核桃、红枣等种植,着力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财富。统计显示,2024年地区林果面积达450万亩,产量达280.66万吨,稳居全疆首位。“冰糖心苹果”“薄皮核桃” 成为享誉全国的绿色名片。
特别是2022年以来,各地在防沙治沙过程中积极探索实施“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推动沙棘、梭梭等沙生植物规模化种植,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开发沙棘饮品、肉苁蓉深加工等23种产品,年产值近5893万元。昔日沙荒地变身今日“聚宝盆”。
环境变好:
群众脸上展笑颜
近年来,地区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强化生态环境管护,让阿克苏的生态底色愈发亮丽,让良好生态变成各族群众脸上绽放的笑颜。
8月12日,走进位于拜城县康其镇阿热勒村的康其湿地景区,犹如走进了一幅清新水墨画中,映入眼帘的是娇艳欲滴的荷花、水清见底的湖面、悠闲嬉戏的飞鸟……
秉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拜城县改造康其镇5000余亩湿地用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推动形成集观光、康养、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全域旅游新模式,让当地群众尽享生态红利。
统计显示,2025年上半年,康其湿地景区接待游客量达15万人次,带动周边居民增收20%。
拜城县文旅局干部王逸说,康其湿地的建设,不仅筑牢了区域生态屏障,更成功铺就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下一步,该县将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继续深挖旅游产业潜力,让村美民富的美好愿景在更多地方成为现实。
近期,在温宿县阿热勒镇尤喀克麦盖提村的“十里桃园”农家乐,每日游人如织。“环境好了,生意也好做,去年仅农家乐一项就增收8万余元。”该农家乐负责人云且姆·吐尔洪开心地说。
如今在地区各地,像云且姆·吐尔洪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依托良好的生态,地区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让村民在家门口端上旅游饭碗,吃上“生态饭”。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地区不断拓展延伸“两山”理念内涵,切实做到把良好生态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数据显示,2024年地区累计接待国内游客3617.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2%;实现游客总花费221.05亿元,增长21.1%。
如今,从天山脚下到塔河之滨,“两山”理念已成为地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当绿水青山颜值与金山银山价值契合出最大“公约数”,一个个“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生动事例,正描绘出美丽阿克苏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