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荆斩“疾”铺就健康路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30日 10:00:02 来源:阿克苏日报
阿克苏新闻网/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智萍 通讯员 张慧慧
从“赤脚医生”到“全科医生”,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70年来,阿克苏地区紧紧围绕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补短板、强弱项、破难题,全力以赴加快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各族群众铺就健康之路。
从医疗设备落后到“新标配”
9月25日,走进阿克苏市喀拉塔勒镇中心卫生院,错落有致的门诊楼、住院楼等映入眼帘,患者有序排队等待就医。
“以前很多病在镇卫生院看不了,只能去大医院,人多的时候等好久才能看上病。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能看病,方便又省事。”喀拉塔勒镇萨提村村民帕提古丽·亚生说。
2022年,杭州市投入援疆资金2860余万元,为喀拉塔勒镇建设了占地面积6888平方米的新卫生院,设置了各类功能室,配备了移动DR、移动彩超、洗胃机、呼吸机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医疗设备,让群众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不仅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也在悄然改变。在阿克苏市托普鲁克乡喀什贝希村宽敞明亮的标准化卫生室,问诊台上除了常规的医疗器具外,还放着一台显示器,可以随时向上级医院进行远程求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病买药。
自治区成立初期,由于受基础条件制约,地区仅有14个医疗卫生机构、93张床位,专业技术人员230人,医疗卫生资源极度匮乏,群众缺医少药、看病难的问题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地区卫生健康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上世纪90年代,大脑半球胶质瘤切除术、脑脓肿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均可在本地开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区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人民健康状况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改善。
截至目前,地区先后建成2个医联体、6个专科联盟、1个远程医疗服务中心、9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96家基层医疗机构达到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医疗机构从2012年的1332家增加到1942家,专业技术人员从9137人增加到21810人,实现了乡(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县域内就诊率达91.21%,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
“叔叔,你的血压最近控制得不错,降压药还是按原来的剂量吃,饮食要清淡。”8月30日,在沙雅县红旗镇先进村,家庭医生阿依夏木·克比尔耐心地对村民努尔沙汗·努尔敦进行健康随访,并给予用药指导。
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地区推动构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将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防治纳入健康阿克苏行动,形成多病共防、多病共管的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
时间回溯到70年前,部分传染病肆虐,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地区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陆续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措施,统筹组织各级力量,全面打响传染病防治攻坚战。
1956年6月1日组建地区卫生防疫大队,1959年在地区防疫大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地区流行病防治所。1973年10月地区流行病防治所改制为地区卫生防疫站。2004年3月,原地区卫生防疫站、结防所、地研所合并为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地区结束了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点传染病肆虐的历史。此外,也有效消除了碘缺乏病等地方病危害,为群众健康筑牢了基础防线。
民之所系,政之所向。70年来,地区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注重关口前移,通过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免费体检等服务,面对面为广大群众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地区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规范设置124个二类疫苗接种点位,实现疫苗接种“乡乡全覆盖”,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建成数字化智慧化接种门诊35家,实现“线上预约+智能提醒”,平均等待时间缩短至10分钟。2024年免疫规划疫苗接种52.7万剂次,接种率99%,居全疆前列;麻疹、乙脑、流脑等疫苗可预防疾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有效织牢织密百姓健康防护网。
从缺医少药到全民医保
“多亏当初购买了阿克苏‘惠民保’,极大减轻了我们看病就医负担。”近日,库车市墩阔坦镇都维勒克村村民莫合塔尔(化名)感慨万千。
80岁的莫合塔尔于2024年因患梗阻性黄疸前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就诊,住院期间的医疗费用为5.99万元,经基本医疗、大病保险报销后,个人仍需支付1.28万元。面对这笔费用,莫合塔尔陷入了困境。库车市医保局主动对接保险公司,通过阿克苏“惠民保”又为其报销了5700元,最终个人仅承担7100元,减轻了其家庭经济负担。
莫合塔尔的经历,是地区医保改革的缩影。自治区成立初期,各地医疗卫生资源短缺,群众就医需求难以满足。为此,地区从建立劳保医疗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再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经历70年的探索与发展,拓宽了医疗保障范围,构建起更加公平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
随着时代发展,群众对医保服务的便捷性需求日益增强。近年来,地区深入推进医保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动18项高频事项“7*24小时”网上办、掌上办,办理业务超42万笔。落实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和生育津贴“免申即享”,办理时限由20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设立乡(镇)医保服务站105个、村(社区)医保服务点1284个,推动形成上下贯通、纵横连接的“15分钟服务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医保服务。
自2019年12月起,地区严格落实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工作42批次,涵盖药品超700种,耗材124种,节约费用超14.2亿元。在此基础上,地区积极推行“日间手术”医保结算管理,将白内障、翼状胬肉等340项日间手术病种费用纳入医保结算;为保障0—18岁未成年参保人员就医需求,将电子耳蜗编程、电子耳蜗植入术等诊疗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同时,将胚胎培养、人工授精等21项治疗性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减轻群众经济负担。
如今,地区医保政策不断升级,新生儿凭出生证明就可以参保,参保后即可享受待遇;23家医院和400家定点零售药店已试点实现“医保钱包”消费功能;地区25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实现群众就医报销“指尖办”,120家定点医疗机构和626家定点零售药店实现电子处方流转,医保服务的便利性持续提升。
截至目前,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46.62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数39.13万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207.49万人,全民参保率在95%以上,并基本形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等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更好地满足了群众多元化医疗保障需求。
回首70年,一组组闪光的数据,一项项亮眼的成绩,正是地区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站在新的起点上,地区将持续优化服务体系,大力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加快智慧医疗建设,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深化健康宣传教育,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用心守护各族群众的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