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秩荣光育桃李
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09日 10:39:04 来源:阿克苏日报
阿克苏新闻网/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张路 通讯员 孟怀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更是民生之基,幸福之源。
自治区成立70年来,地区始终坚持将发展教育事业摆在优先位置,大力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办学条件、教育投入、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基础设施华丽转身
秋季学期伊始,阿瓦提县鲁迅小学的“开学第一课”活动以浓厚的国风氛围吸引了广泛关注。这所由浙江省绍兴市全额投资援建的县直寄宿制小学与绍兴鲁迅教育集团结为“姊妹校”,拥有崭新的教学楼、温馨的宿舍楼、标准化田径运动场。阅览室藏书丰富、实验室仪器先进、劳技教室课程多样。
“希望孩子们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优质教育,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该校党支部书记刘晓敏说。
库车市林基路小学由中共党员林基路于1939年创办,见证了阿克苏教育的沧桑巨变。创办之初,学校仅有两间平房,课桌由土块垒砌而成,教学和体育器材匮乏。
“在当时财力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林基路仍把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该校退休老校长热汗古力·吾斯曼说,如今,林基路小学已发展成占地面积32亩、软硬件俱全的现代化学校。
自治区成立之初,地区教育基础极为薄弱,学校不足200所,在校生不足10万人。70年来,地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加大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办学条件逐渐改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区各地学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截至目前,地区已有各级各类学校1304所,实现了教育全学段覆盖。其中,幼儿园677所、小学476所、普通中学136所、中等职业学校8所、普通高等院校3所、成人学校2所、特殊学校7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发展势头更加强劲。
教育质量显著提升
如今在阿克苏城乡,最漂亮的地方当属幼儿园和学校。
9月3日,乌什·衢州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吴芳为孩子们讲述爱国主义故事《我是一颗小红星》,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爱祖国爱家乡的种子。
自治区成立初期,地区仅有零星条件简陋的城区幼儿园,地委、行署高度重视学前教育,落实农村学前3年免费双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构建地县乡村四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2017年投入25.86亿元,新改扩建幼儿园668所,16.47万名适龄儿童“应入尽入”,地区学前教育入学率达98.99%,走在全国前列。
基础教育也实现质的提升。自治区成立之初,地区共设有公立学校128所、学生20571人、专任教师792人。70年来,基础教育迅猛发展,学校、学生、教师数量成倍增长。2003年以来,地区有1.5万名学生考入疆外高中班,2.7万名学生考入疆内初中班。高考录取率由1979年的15.64%提升到现在的96.37%,全地区217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区不断加强思政课建设,相继建成地区思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基地,深入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开展“浙阿石榴红·‘百校十万’石榴籽”“祖国情·中华行”“寻古探今—与阿克苏跨越时空的对话”等活动,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年春季学期起,地区构建“1+2+N”体育活动体系,全面落实每天学生校内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截至目前,地区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排球、篮球特色学校115所,自治区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33所、美育特色学校10所,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4所、国家劳动教育实验区1个,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54.25%。
大中专院校创新发展
走进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灰黄相间的教学楼、实训楼依次排列,后方是整洁的宿舍区和标准的现代化运动场……2018年,地区投入8.5亿元,将该校整体迁建至温宿县,实现与新疆理工学院、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院校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目前校舍建筑总面积25.24万平方米,可容纳学生约1.2万人。
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2025年毕业生马星宇说:“沉浸式实训课和校企合作项目,把我从技术‘门外汉’变成了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技术从业者。”
多年来,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紧扣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围绕纺织服装、林果加工、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地方支柱产业设置专业,累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5万多人、培训社会急需技能人才5万余人次。一批批“未来工匠”“技术能手”在这里增长知识、练就本领。
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只是地区大中专院校发展的缩影。自治区成立之初,地区仅有温宿县师范学校1所职业学校,学校有4个班级、96名学生、教职工18人。70年来,地区不断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 建成中高职院校10所,在校生为3.74万人、教职工2582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区先后投入资金33.65亿元,完成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阿克苏教育学院等院校搬迁,新建阿克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东西轴线均衡一体发展,构建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引领、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社会化培训为补充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地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8万余名,为地区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了人才主力军。
2015年,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阿克苏校区成立,2019年6月10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其转设为新疆理工学院,填补了阿克苏没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空白。至此,地区已形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
教师数量素质双提升
“支教不仅是付出,更是收获,阿克苏这片热土和孩子们的纯真,给予我的信任与成长,远比我带来的更多。”今年9月,新源县第一中学教师余晓晓来到阿克苏市支教,与她一同前来的还有来自乌鲁木齐八一中学、新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122所学校的190名支教教师,为地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自治区成立之初,地区专职教师不足千人。70年来,地区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地区现有专职教师4.2万人,其中本科学历以上教师占比61%。通过先后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师资培训项目”“中小学校长培训工程”“基础教育任课教师培训”“十百千”名师培养工程等项目工程,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教师教学与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地区还通过招聘与西北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学校合作等方式,持续壮大教师队伍。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自2008年首开教育援疆先河以来,已累计派出32批8299名学子扎根阿克苏,为地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赵梦瑶在与学弟学妹分享支教经验时说:“希望大家秉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师大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教育在阿克苏这片热土上开花结果。”
此外,地区每年为3000名乡村教师发放补助7000余万元,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2024年,自治区“天山英才”教育教学名师、阿瓦提县第五中学教师康宁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她扎根乡村二十四载,带领青年教师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广受好评。
“乡村教育质量要提升,离不开乡村教师能力提升。”康宁说,“我要把光和热播撒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中,帮助更多孩子实现梦想,帮助更多青年教师成长成才。”
展望未来,地区将继续聚焦打造“宜教”阿克苏目标,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力推动南疆教育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为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供给源源不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