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想再教更多徒弟”
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16日 10:08:30 来源:阿克苏日报
阿克苏新闻网/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赵霞
10月13日,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开发区)一家公司的细纱车间里,56岁的阿依仙木姑丽·麦麦提戴着白色工作帽,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浸湿。她半蹲在纺纱机旁,右手捏着一根磨得发亮的竹签,指尖轻巧一挑,就将缠在罗拉上的棉絮清理干净。
“丫头,看仔细了,这棉絮要是卡久了,纱线就会断。”她转头对身后的约尔古丽·克然木叮嘱道。
“师傅,知道了。”约尔古丽听后红了脸,赶紧上前按照阿依仙木姑丽的话操作。
“没有师傅的‘唠叨’,就没有我的今天。”想起这些年阿依仙木姑丽对她的帮助,约尔古丽感激不已。
“师傅不仅教我技术,还帮我老公找了换纱工的活儿。”约尔古丽眼眶泛红,“有一次我跟老公吵架,师傅上门劝合。她说‘两口子要像纱线一样,拧在一起才结实’,这话我记到现在。”
1969年,阿依仙木姑丽出生在喀什地区一个农民家庭,童年记忆里,家乡的棉田一望无际,雪白的棉花堆成小山,父母常说“棉花是咱新疆人的宝”。
1988年,阿依仙木姑丽考入天津纺织工学院(现天津工业大学),“我爸叮嘱我去了好好学,将来给家乡做点事。”
毕业时,天津的纺织厂向阿依仙木姑丽抛出橄榄枝,可她却背着行李回到了家乡。
阿依仙木姑丽回忆,“当时,本地人身上穿的衣服、家里盖的被子,大部分都是来自喀什的纺织厂。我一想到进厂工作后,人们都能用上我生产的棉纺织品,就觉得无比自豪。”
刚进纺织厂时,细纱接头成了阿依仙木姑丽的“拦路虎”。高速旋转的锭子每分钟能转无数圈,稍不留意,手指就会被烫得通红,鲜血渗进棉纱里是常有的事。
“有一次我接完一个头,手指上起了好几个水泡,疼得直掉眼泪,车间主任劝我歇两天,”阿依仙木姑丽说,“别人能做好,我一个大学生咋就不行?”
那阵子,阿依仙木姑丽吃完饭就守着机器练。别人休息时,她拿着废纱线在锭子旁模拟接头;回家后,她就对着镜子练手势,落纱、接头、换纱、挡车……一遍比一遍好,一次比一次快。说起这段往事,她的眼睛亮了起来,仿佛还是那个不服输的年轻姑娘。
1997年7月1日,这个日子对她意义非凡。阿依仙木姑丽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我爸也是党员,他总说党员要一心为别人着想。”父亲的言传身教,让她把“担当”二字刻进了骨子里。
2012年,因工作调动,阿依仙木姑丽来到位于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开发区)的一家公司上班,身份也从技术员转变为经理。岗位变了,她的初心却没变——带着更多人靠技能增收,是她始终如一的目标。
工人图尔逊·库尔班刚来厂里时,还是个连落纱都不会的小伙子。“阿依仙木姑丽师傅教我‘三维教学法’,说‘每走一步都要看到机器的问题,不能漏掉任何一个细节’。”
如今,图尔逊已是细纱车间的教练,在阿克苏市买了房和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从喀什到阿克苏,从手动机器到智能设备,31年的时光里,阿依仙木姑丽教出了2136名徒弟,帮助上千个家庭靠纺织手艺增收,今年她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
“我这辈子没干过别的,就跟纺织打交道了。”阿依仙木姑丽望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眼里满是温柔,“只要身体允许,我还想再教更多徒弟,让大家都能靠手艺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