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 守护健康
发布时间: 2025年11月11日 10:12:36 来源:阿克苏日报
核心提示:
卫生健康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要秉承“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强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老年健康服务,提高妇幼健康服务水平,全方位全周期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地区卫生健康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初期的缺医少药,到如今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其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奋斗与拼搏的历史,见证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健康的高度重视,以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医疗卫生机构从无到有,逐步完善
卫生健康事业早期发展。1955年,地区医疗卫生条件极为艰苦,全地区仅有医疗卫生机构14家、卫生技术人员230名、床位93张,平均每千人口床位数不足0.13张,医疗技术水平有限,许多患者因得不到及时治疗而饱受病痛折磨。
初步构建医疗保障框架。上世纪60年代初,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地区相继建立了地、县、乡三级医疗机构,能够为群众提供一些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到1978年,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已增至193家,床位增至3466张,卫生技术人员增至2609名,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初步发展。
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给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2009年至2025年,地区卫生领域实施建设项目560个、总投入37.69亿元。各类医疗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医疗防疫、妇幼保健等工作全面推进。进入21世纪,地区医疗卫生事业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建成第一批新疆互联网医院、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创成自治区首批老年友善医院、地区中医医院为南疆五地州唯一一所公立中医(综合)医院、地区妇幼保健院为南疆唯一一家三级甲等妇幼专科医院。2012年到2025年,医疗卫生机构从1332家增长到1942家,床位从10544张增加到14611张,卫生技术人员从9137人增长到21810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21年启动以来的16%提升到2025年的19%。地区人均预期寿命达75.8岁。
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逐步优化
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地区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引入先进的医疗技术。近年来,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开展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等先进技术,使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建立了地区肿瘤诊疗中心,引进了精准放疗技术、靶向治疗技术等,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同时,在骨科、神经外科、妇产科等领域,也不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填补了地区医疗技术的空白。积极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成三级中医医院1家、三级民族医医院2家、二级甲等民族医医院6家,建成南疆唯一中医药文化体验馆,地区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率达100%。
提高老年人健康服务能力。推动老年医学科规范化发展,85%以上的医疗机构建成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疗机构老年医学科实现全覆盖。实施自治区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项目,2023年启动以来,累计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13.73万人次,为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提供健康评估、健康服务1.35万人次。
信息化助力医疗服务。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打造“五个一”智慧医疗体系。深度融合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推广远程医疗、AI影像诊断、转诊会诊、单病种管理等平台,赋能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等多元场景,更加方便群众就医。
医药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步见效
分级诊疗制度落实。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被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也为医改深入攻坚吹响了号角。地区通过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不仅方便了患者,更为护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了便捷的数据支撑。2024年,县域内就诊率为92.8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占比65.39%,县域分级诊疗秩序初步形成。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2017年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破除了“以药补医”机制。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降低了患者的用药负担。2018年,在全疆率先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充分调动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2025年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上,地区就数智眼科工作作经验交流。
就医负担持续减轻。运用“数据监测+流程追踪+风险评估”监管模式,有效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南疆区域集采联盟推动785种药品、1100种耗材分别降价7.6%、25.6%,药品网采率达99.67%,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分别下浮0.33%、1.04%,均低于全国、全疆水平,让群众享受到“药价更低、耗材更省、住院更便捷”的医改红利。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逐步重塑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全地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从2009年的15元提高至2025年的99元。持续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卡制”服务管理工作,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患者强制认证率在90%以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0.82%。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拓展服务,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452个,常住人口签约率为84.21%。
疾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全面完成地县疾控局成立、挂牌及疾控中心重新组建,推进卫生监督机构整合。甲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持续将常规免疫接种率保持在98%以上,做到二类疫苗接种点位“乡乡全覆盖”。建立健全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传染病平均报告时间从5天缩短到了4个小时。在全国率先开启了疾控系统“组团式”援疆工作。精神卫生心理服务实施“精防人员+民警+网格员”协同共管机制,开通“12356”心理服务热线,推出新疆首个“AI心理咨询师”,全面保障群众心理健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提升。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建设,组建地县卫生应急队伍21支318人、专家团队31人;建立120急救站点66个,全天候服务救护车80台,接诊医院96家,实现院前急救统一调度。
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纵深推进,逐步壮大
援疆人才造血。以“大组团+小组团”援疆模式为抓手,投入援疆资金1.5亿元推动人才培训培养、柔性援疆、重点学科打造,柔性引进850名专家驻点帮扶并选派骨干赴浙江进修,推动医疗援疆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转变,为边疆地区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
政策实现突破。深入推进“人才强阿”战略,出台《加快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助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案》,最高补助160万元,并配套高额补助政策、岗位聘用优化、优先解决编制等6项专项待遇,通过第三方大数据平台实现人才供需精准匹配,为边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强化本土培育。实施“天山英才”“托峰英才”“领航行动”,推动本土人才成长。依托规培基地培育自治区级及以上师资174名。成立医疗援疆专科联盟,新建核医学科、小儿外科等学科,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本土诊疗规范与救治能力。与疆内外知名医院及名医深入合作,建成名医工作室268家。
惠民政策持续稳步落实,逐步向好
就医感受持续提升。全面推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查3.3万人次,节约费用460万元。“一号管三天”惠及51万人次,节省费用451.4万元。智慧医疗建设取得突破,线上问诊、诊前预约、刷脸支付、诊间结算、诊后随访等265项便民服务全面推行,让群众看病更省时、省心、省钱。
妇幼保健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地县建成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1家、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1家、二级妇幼保健院8家、助产机构24家、地县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各10家,逐步建立起了妇幼健康四级服务网络,妇女儿童重点健康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启明行动”有序推进。自2021年“启明行动”开展以来,依托浙江援疆力量,投入援疆项目资金2100余万元,分7期对678名残疾患儿实施救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地区卫生健康事业70年来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援疆省(市)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地区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地区各族人民的健康福祉保驾护航,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