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当前位置: 阿克苏新闻网>首页>热点新闻>阿克苏

淬火芳华“火焰蓝”的忠诚与担当

——记阿拉尔市消防救援大队特勤班班长马晓峰

发布时间: 2025年11月13日 10:14:25    来源:阿克苏日报

  阿克苏新闻网/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文/图 本报记者 吴智萍 通讯员 汪渝)

  马晓峰(左)和战友认真检查消防装备。

  十三载春秋,阿拉尔市消防救援大队特勤班班长马晓峰将炽热的青春献给消防基层,先后参与百次抢险救援,营救遇险群众50余人,在水与火的考验中书写消防人的忠诚、担当与奉献。

  初心如炬,淬炼成钢

  “许多男孩心中都有一个消防梦,我也不例外。”马晓峰的话语里满是对这份职业的执着。

  2012年,年仅17岁的马晓峰怀揣着儿时的梦想,从故乡河南洛阳踏上征程,投身消防队伍。初入队伍时,年纪小、体能差的马晓峰在各项训练中成绩并不理想,但他骨子里憋着一股不服输的劲。

  “两小时军姿是常态、负重三公里跑是基础,说不累不苦是假话,但我一直咬牙坚持着。”马晓峰语气中透着坚毅。夜晚浑身酸痛到翻不了身,清晨依旧准时出现在训练场;别人休息时他加练体能,别人放松时他钻研技巧,凭借这份韧劲,他迅速在新兵中脱颖而出,完成了从青涩少年到合格消防战士的初步蜕变。

  2013年,经过一年锤炼的马晓峰,正式成为库车市消防救援大队一名战斗员。训练场上的汗水转化为实战中的勇气,一个寒冷冬日的傍晚,警铃骤响,辖区某化工厂突发火灾。现场火海翻腾,爆炸的油桶四处飞溅,刺鼻气味弥漫。

  “当时我负责东南角灭火,抱着水枪对准火底喷水,手酸到没劲也不敢松。”马晓峰回忆。经过近四个小时的持续奋战,大火终被扑灭,而他的战斗服早已冻结成冰壳,身体冻得麻木,手指僵硬难以弯曲。“事后回想确实后怕,但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快点把火灭掉,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马晓峰说。

  逆行无畏,勇担重任

  2017年,阿拉尔市消防救援大队成立,马晓峰主动请缨来到新的岗位,继续在抢险救援一线冲锋。

  那年6月17日19时18分,阿拉尔市某纺织公司设备楼突发大火,并威胁到邻近的硫酸管廊和东侧车间,更危急的是,楼内还有3名工人被烟熏昏迷。“这种时候我们不上,谁上?”面对肆虐的火焰和高温,马晓峰没有丝毫犹豫,主动请战,带领攻坚组队员强行冲入火场,逐层搜救。

  浓烟呛得人无法睁眼,高温炙烤着每一寸肌肤。马晓峰冲在最前面,凭借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经验,在能见度极低的复杂环境中艰难搜寻。半小时后,3名昏迷群众被成功转移至安全区域。来不及休整,他再次和战友冲进火场奋力扑救,最终阻止了火势进一步蔓延,避免了更大灾难发生。

  “当时情况万分危急,车间里温度极高,浓烟里根本分不清方向,稍有不慎就可能遭遇不测。”参与救援的通信班班长邵世巍回忆时仍心有余悸,“多亏了马班长经验丰富,始终冲在最前面给我们探路,还不断提醒大家注意安全、调整战术,要是没有他的沉着指挥和带头冲锋,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履职尽责,筑牢防线

  “作为班长,不仅要自己能打胜仗,更要带好队伍、守好一方平安。”这是马晓峰始终秉持的理念。他组织指战员常态化开展辖区“六熟悉”工作,通过“走、看、查、记”的方式,对人员密集场所、石油化工企业等重点区域逐一排查,摸清道路、水源、建筑结构等关键信息,为每个重点单位量身定制应急预案,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针对阿拉尔市大风、沙尘天气较多的气候特点,马晓峰参与编写《大风天灭火救援战术及注意事项手册》,组织队员集中研讨学习,有效提升了队伍在特殊天气下的应急处置能力。他还借助信息化建设契机,带领队员整合道路、水源等基础数据,建立常态化普查、数字化管理、制度化供水的工作机制,通过实战测试,优化装备使用效能,为灭火救援打下坚实基础。

  “消防知识普及是减少灾害的关键。”马晓峰深知预防的重要性,今年以来,他带领消防站开展辖区重点单位火灾演练150余次,为便民警务站、微型消防站、社区开展业务培训80余次,培训800余人次,进街道社区宣传消防知识50余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操演示,让消防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从“橄榄绿”到“火焰蓝”,服装在变、名称在变,但马晓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从未改变。13年寒来暑往,他在水火交织的战场上逆行冲锋,在日常工作中默默坚守,用青春与热血诠释着消防卫士的铮铮誓言。

责任编辑:艾尼瓦尔江·依明
< img src="" style="float:left;"/>

新公网安备 652901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