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疆”来新图景——新时代高质量开展对口援疆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 2025年07月08日 10:38:46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对口援疆 潮涌天山】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
山川一脉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时指出,做好新疆工作事关大局,是全党全国的大事。全党都要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认识新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口援疆工作力度,完善对口援疆工作机制,共同把新疆的工作做好。
情深似海,凝聚民心民意;厚望如山,激发奋进动力。
第九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中央单位、援疆省市和中央企业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对口援疆投入资金之巨、参与人员之多、覆盖领域之广、取得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天山南北发展更有速度、民生更有温度、幸福更有厚度。
对口援疆 助力巨变
平生看尽山千万,不及龟兹一片云。6月27日,来自浙江省宁波市的一批游客兴致勃勃地游览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的龟兹小巷。
这条小巷原本坑洼不平、环境卫生差。在浙江文旅援疆“双珠”计划支持下,对口支援库车市的宁波市援疆指挥部把小巷打造成集龟兹文化、特色餐饮、民族服饰、歌舞表演、非遗展陈、人文景观等于一体的文旅发展综合体,2024年吸引游客100万人次。
龟兹小巷的改造,是援疆工作助力新疆城乡巨变的生动案例之一。
天山南北、塔河两岸,昆仑山下、沙漠边缘,处处可以看到援疆项目的印记。乡村牧区、城市街道,各族群众住上安居房,孩子们就近上学,老人们可以享受援疆专家远程医疗服务;文化中心、体育场馆、图书馆、口袋公园等设施不断完善……援疆支持让这些“红利”成为各族居民的“标配”。
两年来,中央单位、援疆省市和中央企业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一以贯之、持续用力,深度聚焦新疆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发力。
一项项惠民之举、一批批民生项目,极大改善了新疆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援疆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河北医生‘亚克西’!”提起援疆医生,72岁的且末县托格拉克勒克乡兰干村村民库尔班·木沙竖起了大拇指。2024年10月,库尔班出现中风症状,说话口齿不清,右侧肢体无力,家人把他送到且末县人民医院治疗。过去,这个病得去几百公里外的医院,而今,在家门口的医院就能得到有效治疗。在援疆干部和各地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症不出地州市”的目标正在新疆逐步实现。
两年来,中央单位、援疆省市和中央企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加大投入力度,一批批惠民工程接续建成,南北疆乡村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各族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城乡富余劳动力稳定就业,基层大批中小学、幼儿园得以新建和改扩建,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健全完善,基层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对口援疆,不仅带来物的现代化,还带来人的现代化。
“以前围着锅台转,如今围着电脑转。”6月30日清晨,皮山县木奎拉乡和佳新村村民如克亚·艾合麦提准时来到安徽(三峡)皮山县工业园区上班。园区是安徽援疆项目,经过招聘考试,如克亚成为园区的一名数据标注员。
过去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南疆女性就业受限,随着国家对南疆地区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以及援疆项目不断落地实施,越来越多南疆女性走出家门学习技能,实现就业创业。她们有了稳定收入,眼界变得开阔,生活更加自信。现代文明之风吹拂新疆大地,对口援疆工作功不可没。
携手奋进 共同发展
在对口援疆的大力支持下,新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内对外开放能力不断提升,为深度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奠定了基础。第九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石化、电力、煤炭、纺织等工业为主导,现代文旅等服务业占重要地位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对口援疆支持和各族干部群众努力下,新疆经济社会“稳”的基础更加牢固、“进”的动能不断增强、“新”的质效大幅提升。
广袤的新疆大地,资源富集、景色壮丽。援疆干部因地制宜,把“输血”与“造血”、“硬件”与“软件”、“支援”与“互利”相结合,形成了援疆工作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
两年来,各援疆省市接续投入资金,打造平台载体,优化营商环境,开展招商引资,产业援疆项目成为区外企业投资的主要构成。
大成钢构高端智能建造、华曜光电热储一体化、洪大电力5G智慧电力装备、云景石墨烯清洁能源……2024年4月,哈密市豫哈零碳科技产业援疆平台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哈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部新兴产业园举行,四个项目总投资达39.7亿元。
豫哈零碳科技产业援疆平台由哈密市、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和河南省新能源商会共同建立,于2023年7月运行,是推动援疆工作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全社会参与转变、行政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单向援助向合作共赢转变的创新举措。截至今年1月,已引进10个产业项目和多个研究机构,总投资达99.8亿元。
两年来,中央单位、援疆省市和中央企业与新疆各地各部门通力合作,拓展对口援疆的广度与深度,实现援疆模式由单向支援向双向合作转变:
——援疆资金精准发力,重点支持新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落地新疆,一批新疆知名企业在援疆省市支持下发展壮大,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持续推进能源领域合作,“疆电东送”形成多条通道,来自新疆的电力覆盖中东部20多个省区市;得益于援疆省市旺盛需求,“疆煤外运”总量大幅攀升,新疆持续巩固国家战略能源基地重要地位;
——“疆品南下 粤品北上”专项活动、“豫见新疆”农特产品交易会等一批市场援疆模式有效推动新疆农特产品销售、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同时,丰富了援疆省市的“菜篮子”“果盘子”。
携手奋进同发展。对口援疆加快了新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速度和力度,提升了新疆教育医疗等领域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促进了新疆与各援疆省市间的交往交流。在全疆各地,来自援疆省市的干部人才、企业技术人员比比皆是,各援疆省市里,来自新疆的务工人员、企业经营者也日益增加。共同发展,成为援疆工作最鲜明的印记。
同心筑梦 情满天山
6月5日,吐鲁番市一名3岁的小孩从三四米高处坠落后昏迷,被紧急送往吐鲁番市高昌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湖南援疆医生、吐鲁番市高昌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蒋思迅速与其他医护人员配合,启动全院MDT联合救治机制,经过紧急抢救,孩子转危为安。
这样的生命救援故事,在吐鲁番并不鲜见。湖南援疆医生们带着精湛医术和满腔热忱来到吐鲁番,在火洲大地上书写着一段段动人的援疆故事,延续着湘吐两地的深厚情谊。他们来自毛主席的家乡,因而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毛医生”。如今,“毛医生”成为湖南援疆医疗队共同的名字。
山海深情,跨越千里万里。援疆干部人才肩负时代之责、满怀感恩之心、践行报国之志,弘扬“舍家报国、忠诚担当、团结奉献、创新奋进”的援疆精神,时刻把受援地群众冷暖放在心间,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援疆为什么?援疆做什么?援疆留什么?”的时代之问。
从南海之滨的深圳来到帕米尔高原上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一场跨越四千多公里的奔赴,是援疆干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张洪雷最难忘的经历。
在塔什库尔干,张洪雷带领大家奋战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景区改造现场,推动慕士塔格冰川公园、红其拉甫国门景区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牵头在景区内搭建服务摊位,让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他还借助深圳的农业科技优势,帮助当地提升牦牛肉品质,推动当地牦牛肉干进入大湾区市场。一项项扎实的工作,让当地各族群众深深记住了这位新时代的“冰山来客”。
智力援疆是对口援疆的工作重点之一。两年来,各援疆省市把智力援疆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加大人才柔性援疆力度,精准实施干部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常态化开展帮带提升工程,在受援地打造了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我在北京有个家”是北京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与共青团和田地区委员会共同发起的爱心活动,活动包括开展结对认亲、举办融情交流营、定期寄送特色礼物等,让和田地区受助学生持续感受来自首都人民的温暖和关爱,受到各族群众广泛赞誉。
通过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援疆干部人才与受援地各族群众成了真正的亲人。各援疆省市加强援受双方交流合作、结对互动,持续推动援受两地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在心间刻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烙印,谱写着民族团结、交融奋进、同心筑梦的动人篇章。新疆与援疆省市各族干部群众的往来交流越来越密切、感情越来越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