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当前位置: 阿克苏新闻网>首页>热点新闻>新疆

博物馆“行走”在天山南北

发布时间: 2025年07月17日 01:19:26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阿比拜

  天山南北,流动博物馆正掀起一股热潮。这些“行走”的文化使者,满载着文物故事与创新体验,驶向城乡街巷,将博物馆的活力源源不断地送入寻常百姓家。

  4月23日,新疆博物馆流动展览走进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高级中学,通过与展厅直播连线,让同学们足不出户参观博物馆。王可妍供图

  这份紧密的联系,在基层生动地铺展开来。不久前,吐鲁番博物馆走进了托克逊县郭勒布依乡开斯克尔学校。教室里,讲解员轻抚一件文物复制品,声音里带着历史的温度:“瞧,这是1300多年前小学生卜天寿抄写的功课,上面还有东汉郑玄注解的《论语》。更妙的是,功课做完,小家伙还添了两首俏皮的打油诗。”提问声随之响起:“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随后,围绕“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伏羲女娲图等珍宝,通过问答与模型拼合,厚重的历史文脉在学生们手中变得触手可及。学生古丽努尔·玉山眼神发亮:“原来博物馆离我们这么近!”

  如此鲜活的场景,只是全疆流动博物馆深入基层的寻常一页。它们的身影出现在乡村集市、乡镇广场、牧区毡房——吐鲁番文物复制品在非遗市集引发惊叹,阿勒泰的岩画跃上洁白毡房诉说远古,阿克苏的VR眼镜则带领观众穿越时空……精挑细选的展品、数字化展板与前沿科技手段,共同编织着覆盖天山南北的历史文化经纬。自治区文物局工作人员王可妍见证着它的足迹:“自2017年巡展启动以来,脚步已遍及乡村、社区、校园,惠及群众逾800万人次。仅2024年,这行走的课堂便举办了3242场,覆盖上百万人。”博物馆设的围墙悄然消融,历史的生动性与可触感,真切地走进了百姓的生活。

  为了让这份“零距离”更具生机,创新的力量奔涌不息。自治区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何嘉说:“博物馆是知识传播、文化润心、创造力滋养的教育中枢。”今年3月以来,虚拟现实技术为流动博物馆插上新的翅膀。自治区博物馆将珍品带上“云端”,走进社区校园。玻璃展柜后的文物通过Flash动画、3D建模、实景复刻等技术,霎时“活”了起来,在讲解员的生动话语配合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悠长画卷,在通俗趣味的互动中清晰展开。

  6月,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在阿拉尔市沙河镇的活动中,VR眼镜将牧民们带入远古场景,精美的陶器纹饰、古朴的青铜器、书卷气息的简牍、华美的丝织品,一件件出土文物跨越时空而来,讲述着“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喀什高原,450余辆满载历史光影的“文化大篷车”翻越昆仑险隘,将莫尔寺遗址的3D影像首次送到偏远牧区十万农牧民的眼前。何嘉期望:“文物不应只静默陈列。我们要以多媒体手段为媒介,讲述真实、鲜活的新疆故事,让沉睡千年的丝路瑰宝舞动起来。”

  当文物遇见非遗,对话便有了更深厚的根基。5月初,乌鲁木齐市“建设美丽新疆 共圆祖国梦想”主题展在米东区社区呈现时,特意融入了非遗的脉动。剪纸、漆画、面塑等技艺传承人走到群众中间,手把手相授,指尖传递的温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亲可感。

  6月14日,阿勒泰地区文博院(博物馆)开展多场“流动博物馆”活动。王可妍供图

  博物馆的流动边界与参与形式也在持续拓展。阿勒泰地区博物馆的活动走进了幼儿园孩子们中间,稚嫩的目光在讲解员引导下,好奇地追寻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上的瑞兽纹路,辨认着天宫伎乐图中的奇趣乐器,在发现中悄然感受历史的温度。和田地区的集市上,车载的新疆“四史”展板配合着朴实的乡音讲解,加强文化浸润与情感联结。如今,越来越多的“小小讲解员”用童稚的嗓音为文物代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对话文物”活动让老艺人指尖的技艺与考古专家的知识在历史源头交汇……这些鲜活的实践,正悄然将群众从文化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

责任编辑:艾尼瓦尔江·依明
< img src="" style="float:left;"/>

新公网安备 652901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