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市井小店凭何脱颖而出?——解码烟火气里的 “必吃” 密码
发布时间: 2025年08月07日 23:07:49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原创
石榴云 / 新疆日报记者 黑宏伟
近日,2025大众点评“必吃榜”分会场颁奖盛典在陕西省西安市举办,新疆共有31家餐厅荣登榜单,其中,乌鲁木齐市26家,伊犁哈萨克自治州5家。上榜商户中,近75%是市井街巷的烟火小店。
从街角抓饭摊到巷尾米粉店,新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店,正以品质坚守、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解码“必吃”背后的深层逻辑。
品质为基 坚守烟火气
和面擀皮,洒水贴包,伴着香味出炉……在天山南北的街头巷尾,总能见到这样的熟悉场景:未经发酵的面皮擀得薄如蝉翼,包入羊肉丁、羊尾油与洋葱调制的馅料,贴在馕坑中烘烤十多分钟,金黄喷香的烤包子便新鲜出炉。
位于乌鲁木齐市迎宾路的烤包子王正是这样一家小店,人均消费仅11元,却因“羊肉肥瘦相间,皮薄汁多”登上2025大众点评“必吃榜”,成为新疆31家上榜商户中烟火小店的生动代表。
在上榜餐厅中,10元、20元的街边小店占据重要位置。
乌鲁木齐疆麦儿现拉黄面烧烤(明园旗舰店)人均消费24元,创始人张元坚持用奇台优质面粉,加入鸡蛋、天然栀子粉手工制面,搭配特制浇汁,让黄面成为街头爆款。
“从一家小店出发,要被人熟知特别不容易,我们坚持优质原料、独特味道,现在逐渐被更多人看到。”张元的话道出了新疆市井小店的生存之道。
乌鲁木齐和阗玫瑰抓饭总店食客正在就餐。图/受访者提供
每天清晨,乌鲁木齐和阗玫瑰抓饭总店负责人阿依古丽汗·米吉提都会亲自挑选新鲜牛羊肉。这家2016年成立的“年轻老店”连续六年入选“必吃榜”,靠的正是“每锅抓饭恪守古法现做,绝不留到第二天”的执着。
最是烟火气,抚慰凡人心。在新疆上榜商户中,“新鲜”“现炒”“锅气”成为高频评价词,一批街头看似不起眼的档口小摊纷纷登上“必吃榜”,背后是无数店主对品质的朴素坚守。
迪师傅辣子米粉店。图/受访者提供
位于乌鲁木齐市团结路北三巷的迪师傅辣子米粉店藏在巷子里,却是整条街13家米粉店中最火的一家。
今年43岁的店主迪力夏提·克然木做餐饮28年,开店12年来坚持 “远离科技与狠活”,每天用咸盐、花椒粉和辣皮子等简单调料现炒米粉,拒绝预制菜。
如今,这家59平方米的小店每天能卖出500—600单。“客人一口就能尝出是不是现炒的,烟火气骗不了人。” 迪力夏提·克然木说。
王飞大盘鸡顾客在等位。受访者供图
品质坚守在老店中更显厚重。奎屯市乌苏路北街的王飞大盘鸡2005年创业时仅120平方米,如今已扩至800平方米,一天能卖出200多只鸡。店主王飞用自家种植基地不打催红剂的安集海辣皮子,每只鸡都小锅现炖,“要让客人尝到鸡本身的鲜。”他说。
“没有太多诀窍,就是坚持食材新鲜、现点现炒。”伊宁市库尔班江老牌子拌面烤肉店开了十几年,店主库尔班江·乌肖尔每天亲自挑食材,菜要现炒出“锅气”:“从小吃到大的味道,不能变。”他说。
日复一日的匠心,消费者“看得见”。数据显示,新疆上榜商户中,超25%是经营十年以上的老店。年轻人为一口现炒锅气甘愿排队两小时。这种消费需求的转变,折射出大众对“匠心现做、锅气十足”本真体验的追求。
大众点评“必吃榜”负责人安添蕾发现,消费者需求已从“好吃不贵”转向“新鲜地道”,用户愿意花时间走进街巷,用“十年守一味”“坚守烟火气”评价超出预期的小店。
文化为魂 地域风味里的传承与创新
“抓饭是新疆的特色美食,守护这份地道,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阿依古丽汗·米吉提的话,道出了新疆美食与地域文化的深度绑定。
在2025大众点评“必吃榜”新疆上榜商户中,彰显本地美食文化的“城市特色商户”占比近65%。
如今,越来越多的餐厅正在从“功能性用餐”到“体验型消费”的深刻转变——餐厅不再只是果腹场所,更成为文化体验的载体,让消费者在品味美食中感知风土人情与历史传承。
位于乌鲁木齐天山区的魏家羊羔肉是文化传承的缩影。
从上个世纪60年代推着小车售卖羊羔肉,到被评为新疆老字号,魏家祖孙三代用60年的时间,总结出让人唇齿留香、念念不忘的羊羔肉烹饪秘诀。
在魏家羊羔肉店,顾客正在拿打包好的羊羔肉(资料图)。
为了保持老味道,魏家羊羔肉第三代传承人魏鹏一直坚持祖传的烹饪方法。“祖辈传下来的手艺,挑羊买羊也有学问,肥瘦很重要,一定要选本地的羔羊,这样肉才嫩,去掉皮和杂碎,我们只要肉,一只羊能出12公斤到14公斤左右的肉。”魏鹏说。
“我在他们家吃了快20年了,过去喜欢吃羊腿肉,现在上了年纪,喜欢吃软软烂烂的羊排,用嘴一吸溜就进了嗓子眼,别提多香了。”乌鲁木齐市民马萍评价道。
在传承中守味,在创新中传情。新疆美食正以文化为魂,成为连接世界与这片土地的鲜活纽带,让“诗和远方”在烟火气中愈发醇厚。
从馕坑到餐桌,阿布拉的馕见证着传承与创新的平衡。1997年在乌鲁木齐市西北路开张的30平方米小店,如今每天能卖出3000个馕。该店负责人伊力亚尔·牙森江从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保留牛奶、芝麻等原材料配比,还推出麻辣孜然味油炸馕、搭配奶茶粉的早餐馕等8种新口味。
“我们在传统味道保留的前提下,进行了多口味创新,满足更多消费者需求。”伊力亚尔·牙森江说。
美食,不仅是对舌尖的慰藉,更是城市灵魂的镜像,是流淌于街巷的历史叙事,是连接古今的情感纽带。
“我们希望这一碗碗饱含诚意的米粉,能成为连接食客与我们、与乌鲁木齐的纽带,让新疆美食文化香飘万里。”迪师傅辣子米粉店负责人迪力夏提·克然木说。
美团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佳昊指出,地方特色文化正深化餐饮内涵。数据显示,在陕西、山西、青海、新疆等地,“传统”“烟火气”“民族特色”等关键词相关评价量同比增幅均超50%。“必吃榜”正进一步成为消费者寻找地道美食的权威指南和各地的“城市美食名片”,在餐旅加速融合态势下,推动各地消费提质扩容。
流量为翼 从本地私藏到全国共享跨越
“以前靠老食客口口相传,现在游客看‘必吃榜’来打卡。”伊力亚尔·牙森江的感受,道出了平台与文旅融合给小店带来的深刻变化。
从老食客的“从小吃到大”到新游客的打卡推荐,新疆市井小店这些城市消费的“毛细血管”,正以美食为媒,让更多人读懂新疆的烟火人间与文化深情。
随着“味蕾游”兴起,这些曾藏于街巷的烟火小店正从“本地私藏”变为“全国共享”。
美团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异地游客餐饮订单增速超50%,新疆“民族特色”“传统”相关评价量同比增幅超426%,异地游客愿为“正宗本土体验”支付溢价。
这些跨越地理边界的食客不仅带来消费增量,更通过社交媒体将地方美食转化为城市新名片,推动“因食而游”成为新趋势。
新疆旅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晓宇表示:“为一餐美食奔赴一座城市,体现了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大众旅游的个性化特点。”
在新疆,多地因游客“寻味之旅”热度攀升,“为一道菜赴一座城”的消费场景愈发常见。
魏家羊羔肉位于新疆国际大巴扎附近,旅游旺季游客占比升至30%,年轻人通过小红书、大众点评找上门,“吃完还会问周边景点,我们就当起了‘临时导游’。”魏鹏说。
旅游旺季的阿布拉馕店,外地游客占比近9成。“都是看‘必吃榜’来打卡的。”伊力亚尔·牙森江说。
过去,市井小店常面临流量分散、数字化薄弱的困境,如今通过平台赋能,这些散落的“烟火”被串联成网,从“本地私藏”变为“全国共享”。数字化赋能打破了地域限制,让新疆小店被更多人看见。
美团高级副总裁李树斌表示,用户消费决策正转向“主动发现”。平台严守真实原则,基于海量用户评价甄选榜单,使之成为可靠的美食向导与城市名片,助力市井小店从“本地私藏”走向“全国共享”。消费者“因食而游”的半径持续扩大,市井街巷的烟火小店受到不少食客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