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当前位置: 阿克苏新闻网>首页>热点新闻>新疆

新疆第一次⑪丨中戏首届新疆班

发布时间: 2025年08月10日 17:03:18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梁伟

  1965年3月10日,《新疆日报》头版右下角,一则包框刊发的消息格外醒目。

  《为维吾尔、哈萨克族培养出一批表演艺术人才中央戏剧学院首届新疆班学员毕业》,这则发自“新华社北京”的报道,定格了一个载入新疆文化史册的“第一次”——34名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青年,历经六载寒暑,成为新中国培养的首批新疆少数民族戏剧表演本科人才。

《新疆日报》1965年3月10日一版《为维吾尔、哈萨克族培养出一批表演艺术人才中央戏剧学院首届新疆班学员毕业》的报道;中央戏剧学院第一届新疆民族班学员合影。新疆图片库提供

  他们的毕业,如同一颗饱满的种子,在新疆戏剧艺术的沃土上生根发芽,终将长成一片繁茂的森林,结出累累硕果。

  这个里程碑式的“第一次”,源于国家层面的深远擘画。1958年,为响应繁荣边疆民族文化的号召,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托中央戏剧学院,创办首个新疆民族表演本科班。这在新中国戏剧教育史上,是首次为新疆定向培养高层次戏剧人才;对新疆各族儿女而言,更是首次叩开系统接受现代戏剧艺术高等教育的大门。

  当录取通知书跨越天山南北,送到牧区、农区、城镇的学子手中时,许多贫苦家庭的孩子激动得热泪盈眶。哈萨克族学员托克塔森·艾西木哈,新中国成立前随父母为牧主做苦力,18岁前从未离开家乡方圆二十里;维吾尔族学员阿不都库木·卡斯木,幼年曾随父亲沿街乞讨。他们做梦也未曾想到,有朝一日能走进首都北京的艺术殿堂。学员中,年龄最小的还系着红领巾,最大的也不过二十岁。第一次离开家乡远行,第一次踏入首都北京,第一次接触系统的革命话剧艺术……这群民族青年的眼中,闪烁着憧憬与忐忑交织的光芒。

  在崭新的校园里,系统性的专业锻造开始了。语言,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第一座大山。学院配备了专职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师,编制了特殊教材;汉族同学课余主动担任“小先生”,田间地头、宿舍教室,随处可见各族青年结对学习的温馨场景。从笨拙地模仿普通话发音,到最终流利地进行舞台创作,甚至研读报刊、翻译文学作品,他们完成了语言与文化的艰难跨越。

  更深刻的洗礼,来自艺术理念的重塑。排练《丰收之后》遭遇瓶颈时,他们带着戏下乡,第一次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白天劳动,夜晚揣着角色的困惑向农民请教。艺术创作,从未如此紧密地与脚下的土地相连,与劳动人民的心跳共振。从《英雄小八路》到《箭杆河边》,15部优秀现代剧目的排演,40多个民族歌舞节目的锤炼,都见证着他们如何如饥似渴地将青春热血融入文艺创作的生动实践。

  1964年深秋,北京民族文化宫的舞台灯光亮起。新疆班学员的毕业实习剧目——三幕五场话剧《草原上的青年人》在此上演。剧中卡德尔、阿米娜、艾利等青年扎根牧场、服务牧民的故事,仿佛是学员们自身成长的镜像。舞台上,首次响起了由新疆班学员演绎的、充满革命激情与青春气息的对白。首都观众被深深打动,《人民画报》盛赞他们为“一支民族的革命戏剧新军”。这场面向北京乃至全国观众的精彩亮相,宣告了新中国为新疆定向培养的首批专业戏剧人才破茧成蝶。

  最激动人心的荣光时刻,在1964年7月17日降临。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了中戏首届新疆班的年轻人。当毛主席挥手向他们走来,多少年魂牵梦绕的愿望,在那一刻化为幸福的泪花。

  带着这份无上荣光,他们踏上归途,将专业戏剧的种子播撒在天山脚下。首批毕业学员中,依布拉音·阿吾提加入新疆歌剧团,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新疆少数民族歌剧人才;吐尔逊尤尼松、尼加提等人在各地州剧团挑起重担;他们还将《草原上的青年人》等剧目翻译成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在基层演出上千场。这第一批“中戏制造”,为新疆戏剧艺术奠定了“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坚实根基,指明了发展方向。

  时光荏苒,那“第一次”播下的种子早已根深叶茂。自1958年首届新疆班至今,中央戏剧学院陆续举办多届新疆班,培养数百名艺术人才。中戏校友工作办公室跟踪调研显示,超过80%的新疆班毕业生在基层艺术单位工作,成为文化润疆的实践者。

  首届学员依布拉音·阿吾提的女儿米克拉依·依布拉音,受父亲影响走上艺术之路,成为新疆艺术剧院创研室副主任,并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我的父亲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新疆少数民族歌剧人才。”米克拉依深情地说,“感党恩、心向党,是我们传承的家风。”中戏94级学员、新疆艺术剧院歌剧团编导伊斯拉木江·瓦力斯同样感念母校:“中戏为新疆培养了无数艺术人才。”从依布拉音到伊斯拉木江,再到更多默默耕耘的校友,他们用舞台搭建桥梁,以教育延续薪火,印证着“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深远力量。

  回望1958年那个划时代的起点,中央戏剧学院新疆班的创立,是新中国文艺教育史上一个饱含深意的“第一次”。它如一颗饱满的石榴籽,深植于党的民族政策沃土,历经时光灌溉,终在祖国文艺的百花园中,绽放出团结与希望之花。

  这朵花,芬芳了新疆戏剧艺术的过去,也必将滋养其更加璀璨的未来。

本栏目图片由新疆图片库提供

  相关阅读:

  新疆第一次①丨新中国第一个自主勘探开发的大油田

  新疆第一次② | 从“第一块印花布”到“第一缕毛条”

  新疆第一次③丨第一座现代化糖厂

  新疆第一次④丨从首座现代化剧场启程……

  新疆第一次⑤丨第一批机关基层党支部公开

  新疆第一次⑥丨第一个五年计划

  新疆第一次⑦丨第一座八层大楼

  新疆第一次⑧丨“传世绝唱”第一次跃然纸上

  新疆第一次⑨丨第一条铁轨向前延伸

  新疆第一次⑩丨第一所综合大学

责任编辑:刘鹏
< img src="" style="float:left;"/>

新公网安备 652901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