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皖中评:合肥频“出圈”,巧劲在“留人”
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13日 13:28:33 来源:合肥在线
皖中评特约评论员 刘纯银(资深时评员)
今年的国庆中秋假期,从《新闻联播》到《走遍中国》,合肥频频“出圈”。从白天的巢湖岸线到夜晚的罍街灯火,从戏曲舞台的锣鼓声到地铁站里流动的笑语,在人潮涌动的中国版图上,合肥被一次次提起。有人说它“好吃好看”,有人说它“温柔又有点潮”,也有人说:“到了合肥南站,就觉得这里适合我。”
合肥这座既非传统旅游名城,也非一线都市,近年来何以频频“出圈”?细察其径,不难发现,主要在于不刻意造景,而是用心“留人”,留住向往。
国庆中秋假期,合肥骆岗公园游人如织。图源:合肥骆岗公园
“留人”先“留心”,以城市温度唤醒情感共鸣。镜头里的合肥,从没有高高在上的疏离感,满是可触可感的日常温情。渡江战役纪念馆中,父母牵着孩子聆听“城市记忆”,是红色历史的代代传承;逍遥津公园的草坪上,年轻人伴着桂花香野餐闲谈,是当下生活的松弛惬意;而“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更成了情感纽带——街头巷尾的热议此起彼伏:老戏迷追着名家专场打卡,年轻人为“戏曲+街舞”的创新戏码驻足,孩童围着脸谱 DIY 体验区欢呼;更有凭“百戏入皖” 戏票根兑换黄山门票的暖心创意,让高雅文化彻底卸下“阳春白雪”的包袱,变成融入三餐四季的“身边烟火”。正如江苏戏迷刘女士所说:“本来是来看戏的,没想到还能去天柱山玩。合肥的文化活动,不只是‘演出’,而是一种生活的邀请。”这种将文化活动转化为生活体验的智慧,让每位到访者都感受到“被尊重”“被珍视”,心底自然萌生“此城可栖”的认同。
“百戏入皖·星耀合肥”主题活动持续升温,听戏成了假期里最特别的相遇。
“留心”需“筑基”,以多元生态涵养城市魅力。合肥的“出圈”从不是一时热闹,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它巧妙地将历史底蕴、自然生态、科技活力与市井烟火,编织成一张多元共生的城市生态网。一边是安徽博物院 “金耀九州”特展前的长队,闪烁着人们对历史的求知光芒;另一边是国际新能源汽车大会上的消费热潮,涌动着科技创新的蓬勃活力。巢湖的碧水蓝天与骆岗公园的草地歌声相映成趣,淮河路步行街的“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沉浸式演出更添亮色——演员身着戏服穿梭在青砖黛瓦间,一段《天仙配》选段刚起调,就有游客跟着哼唱,戏服与汉服同框、唱腔与笑声交织,成了老街最生动的风景;而在“桂花巷”咖啡馆里,又能寻得一份静谧时光。这种“历史不沉重、自然不遥远、科技不高冷、烟火不粗粝”的融合姿态,让不同年龄、不同喜好的人都能找到心灵栖息地,城市也因此变得丰盈而有弹性。
“筑基”贵“见真”,以真诚服务赢得长久信赖。城市的魅力,终究要靠每个人的真实体验来检验。社交平台上,有关“百戏入皖观演”“攻略”里,被数万网友收藏;“摩羯的小狮子”因一杯奶茶、一块桃酥心动,更因“百戏入皖”的演出坚定了“下次还来”的想法;本地网友看到外地游客的分享,热情留言:“下次来提前说,我带你去吃最地道的早点!”这些发自肺腑的点赞,是城市亲和力最直观的体现。而这背后,是合肥南站的通宵服务、景区志愿者的站岗值守、“百戏入皖”现场的贴心指引——哪怕是雨天,工作人员也会举着伞护送老人到观演区。这份诚意,让“好玩”超越了表层娱乐,变成可靠、可依赖的生活质感,促使人们从“路过”变成“停留”,从“游客”变成“常客”,更成了合肥口碑的自觉传播者。
合肥的频频“出圈”,看似偶然,实则是其长期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可进入的生活”的必然结果。这启示着,在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比拼的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指标或景观堆砌,而是谁能更好地理解人、关怀人、成就人。一座城市真正的“窍门”,在于能否沉下心来,雕琢日常,营造一种“足够现代,也足够温柔;足够热闹,也足够安静”的生活本真,让每一个生活于此、到访于此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半径”,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这,或许是合肥“出圈”故事中最具现实意义的启示。
合报皖中评融媒体工作室 出品
投稿邮箱:zhufy@hf365.com,594544237@qq.com
来源:合肥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