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活字里藏岁月 剪纸裁出青春色
温拜这场直播让非遗“活”起来
发布时间: 2025年08月16日 11:31:53 来源:天山网
直播现场。
当浙江温州的木活字遇上新疆拜城的剪纸,一场跨越千里的非遗对话在云端精彩上演。《温拜情声》融媒栏目此次再度启程,温州市新闻传媒中心主持人智阳与新疆拜城融媒体中心主持人拉莱,通过“温拜情声”视频号等多平台,以双镜头实景呈现的方式,带大家一同领略了木活字印刷与剪纸这两项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见证了温拜两地深厚的文化情谊。
在温州瑞安平阳坑镇东源木活字印刷展示馆,一场关于木活字印刷术的文化探寻正在上演。主持人智阳与中国活字印刷博物馆瑞安分馆研学讲师戴川凯,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触摸这项古老技艺的历史脉络。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历程、农学家王祯创制木活字、东源村传承古老活字印刷技艺、王氏家族代代相传坚守技艺等故事被一一娓娓道来。
其实,木活字印刷术曾被认作失传,直到2002年因媒体报道,才让东源村的这项传承为世人所知,如今东源村仍有不少人坚守着这门技艺。2008年,瑞安木活字印刷术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以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为载体的中国活字印刷书被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活字印刷术为何能在东源村长存?秘诀就藏在族谱宗谱中。戴川凯介绍说,长久以来,东源村凭借这项技艺为各地家族印制族谱,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让技艺得以代代相传。现如今,木活字印刷术传承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木活字被用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和婚书制作上,一份充满匠心和墨香的“活字排版制品”,赋予了人生重要时刻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最后,王氏家族24代传承人、瑞安市印刷协会会长王法仔现身,介绍“活字排版制品”是如何诞生的,并指导主持人现场制作了一幅“温拜情声”的木活字印刷作品,王法仔也展示了为此次活动排版的“一声情 一家亲”作品。两幅作品被一同裱起,寄托着温拜友谊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景。
镜头切换至新疆拜城,主持人拉莱带领大家走进拜城县第一中学的剪纸社团活动现场。社团负责人介绍了剪纸社团的成立时间和缘由,现场的学生分享了自己加入社团的经历,包括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坚持下来的故事。该学校多年来致力于剪纸艺术在校园的传承与推广,带领同学们感受剪纸的魅力;而同学们则用青春的活力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新的生机。大家还一同参观了学生们的剪纸作品,感受着古老剪纸艺术焕发着的青春活力。
用剪刀作笔,以纸张为帛,剪纸把两千多年的故事刻进方寸之间。更巧的是,这里的传承故事里,也有着温州的温暖印记。学校硬件上,温州援助建设的艺术教室正在推进,将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创作空间,助力艺术特长发展;教学软件上,20余名温州老师来校教学,同时20多名该校老师赴温州交流学习,双向互动带来了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交流,极大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此外,温州援疆老师在美术、体育等学科也开展精准帮扶,让特长教育更具方向。今年,拜城县第一中学有学生考入北京体育大学,激励着更多学子在特长领域拼搏。学校也计划深化与温州的教育合作,让非遗传承更为久远。
这场跨千里的同步直播,展现了木活字印刷与剪纸的魅力,勾勒出温拜两地深厚情谊与协作图景。温州木活字在坚守中创新,让古老技艺与现代生活相融;拜城剪纸在温州的帮扶下茁壮成长,让青春力量为传统艺术赋能,二者共同诠释了“非遗正青春”的深刻内涵。
温州对拜城的教育帮扶,早已超越了硬件与师资的范畴,化作一股推动文化交融、促进共同发展的力量。它让非遗传承有了更广阔的平台,让两地人民的心贴得更近,让“温拜情声,一声情一家亲”从一句愿景,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现实。(本文来源:温州综合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