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比五争先丨援疆教师王红梅:从瓯江到塔河,她把语文种成一棵石榴树
发布时间: 2025年08月26日 22:45:12 来源:浙江省援疆指挥部
丽水瓯江,一江诗性向东流。2024年8月,丽水市莲都区梅山中学高级教师王红梅,怀揣着建设美好新疆教育的梦想,登上了西行的航班。当飞机掠过天山时,她在笔记本上写下了第一行工作日志:“今日起,我的工作阵地在塔河两岸,我的团队是南疆语文教研中心。”那一刻,她深知:援疆,就是要把教育的美好种子,撒向祖国边疆。
一年来,王红梅老师跑遍阿克苏地区7县2市和克州、喀什地区,总行程约两万里。作为南疆语文教研中心教研员,她深入当地教育教学第一线,开展实地调研。她用听课、评课、示范课和讲座等形式,积极构建南疆语文教研中心“协同教研”运行模式,致力于提升当地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南疆语文教学质量。援疆以来,王红梅相关工作成果惠及教师超9万余人次,荣获4家主流媒体及多家省级媒体关注与报道。
2024年10月10日清晨,阿克苏市第十八中学。在晨曦映照的教室里,青年语文教师方圆正在上《〈论语〉十二章》,王红梅老师坐在最后一排,笔尖沙沙,记录着课堂教学的实况,记录栏的页眉分明写着“南疆语文教研中心沉浸式教研·第17号课堂”。她清楚,听课记录不仅是教学反思的依托,更是发出“再亮一点的教育之光”的借助。
课后,她同听课教师们就每堂课的教学细节深入探讨,与授课教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给出贴合老师自身特点的改进建议。她对方圆老师《〈论语〉十二章》课堂进行了细致点评,并分享文言教学的小妙招:文言教学要抓住“四文”——文字、文章、文学、文化;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调整教学难度;要适时将课外文学知识融进课堂;要努力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所体现的孔子思想。那天的教研活动结束时已很晚,但她仍在校园的石榴树下,琢磨教案的改进思路:或许这里加一句“同学们,孔子也在看着我们”,能让孩子们的眼睛更亮。
2024年11月21日,新和县尤鲁都斯巴格镇中学报告厅内,王红梅指着一张画满箭头的课堂观察表——这其实是一张列着“听、看、记、思”的教研导航图,向教师们讲解:课堂观察要学会听、学会看、学会记,更要学会思。
听——听教师引导语,听学生发言语;
看——看课标落地,看教材重组,看评价嵌入,看学情适配,看文化浸润;
记——记课堂实况,记灵光一闪,记孩子嘴角的微笑;
思——思“这堂课能否让孩子有收获”,思“我能否有更好的构想”。
讲座结束,台下上百名听课教师的掌声,像塔里木河的浪,一浪高过一浪。而这张导图也伴着掌声,深深地印在教师们的心上。
2024年12月30日,温宿县第七中学里,王红梅指导第四期研修学员柴俊艳、宋梦柯进行全新教学设计——把写作课《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设计成“校园义卖”项目:学生挑笔袋、测数据、写文案、直播带货。她让学员明白: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指导写作要从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入手,因为写作其实就是生活的反映。
在库车市,她给全市初中语文教师公开示范《〈论语〉十二章》。她以“纪念孔子诞辰活动”为载体,以活动任务为驱动,带领学生徜徉在《论语》的精神海洋中,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景仰,让他们体悟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当时,学校孔子像前的石榴树,刚好落下一地花瓣,她告诉孩子们:“看,那是先圣鼓励你们的掌声。”
2025年3月在克州,她把示范课《陋室铭》的课堂变成辩论赛,以新颖的教学设计、生动的教学方法,展示了前沿的教学理念,让教师耳目一新,使学生受益匪浅。下课铃响,一位腼腆的柯尔克孜族男孩跑到她面前:“老师,我懂了,房子大小并不重要,心里有光才重要。”
王红梅在克州指导教师集体备课
为促进南疆基础教育的发展,在援助南疆教育的工作中,王红梅老师始终带着问题意识——南疆语文教学的痛点在哪里?青年教师成长的瓶颈是什么?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落地生根?她带着这些思考,一次次地走进南疆学校和课堂,通过问卷、访谈与课堂观察,积累大量一手资料,最终凝结成书稿《南疆教育百问》,目前已完成9万多字,仍在不断地叙写、修订、完善。全书以近百个直击南疆教育关键问题为骨架,从课标解读、教学策略,到学生学习状态、家庭教育、文化润疆等多个维度展开解说,并结合她自身专业知识与教育经验,通过具体实例,深入浅出地剖析问题症结,给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改进建议。王红梅老师说:“希望这本书不仅是南疆教育问题的深度扫描,更能成为基层教师随时翻阅的案头工具书。”
以语文之道,润疆土之魂。援疆以来,王红梅以南疆语文教研中心教研员身份参与签署29所基地校,聘任40名兼职教研员,听评课52节,开展示范课、讲座13场,举办教研活动、学生竞赛、转段培训等15场,指导教师教研备课近百人,2篇论文发表于《中学教学参考》,1篇论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在挂职阿克苏第十八中学副校长期间,王红梅收徒指导青年教师,还策划“浙阿青少年中华诗词大赛”,线上观看师生几十万人,她努力让中华传统文化在边疆开花结果。
有人问:“援疆经历,你想留下些什么?”
她指着校园里的石榴树:“留下一棵能自主开花结果的树,留下一群能自主发光发热的老师,留下一片能自我生长繁茂的绿洲。”
从瓯江到塔河,王红梅老师把语文种成了一棵石榴树。她始终抱着一颗赤诚之心,在南疆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用行动和热情践行着教育的使命,在开满鲜花的石榴树下,书写着最动人的答案:愿南疆语文教育越来越好,愿南疆的孩子们带着汉语的韵味、《论语》的智慧和石榴的甘甜,勇敢地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与全国各地孩子们一道,在读书声里紧紧相拥。
人物简介
王红梅,女,汉族,1976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援疆前任丽水市莲都区梅山中学高级教师,援疆期间任阿克苏教育学院教师、南疆语文教研中心教研员,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