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首例全肺灌洗术,助力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摆脱1万毫升的“牛奶肺”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17日 22:08:27 来源:兵团第一师医院
“术后呼吸终于顺畅了,就像卸下了胸口的大石头,真的太感谢你们了!”近日,第一师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徐月清(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带领团队查房时,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王明华(化名)向医护团队激动地表达感谢。这场历时2小时的“肺部清洁”手术,不仅清除了他肺泡内的异常脂蛋白物质,更标志着南疆首次掌握全肺灌洗术,填补区域内罕见病肺泡蛋白沉积症的治疗空白。
肺泡蛋白沉积症是一种罕见的弥漫性肺病,其特征是肺泡内积聚大量富含磷脂蛋白样物质,如黏稠“糨糊”阻碍气体交换,引发干咳、乏力、呼吸困难,若未及时干预,最终可能发展为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在喀什务工的王明华辗转求医,终被第一师医院确诊,并找到了治疗的希望。
“全肺灌洗术是目前治疗PAP最有效的方法。但该患者严重呼吸衰竭,必须尽快制定精准诊疗方案。”第一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援疆专家徐航娣(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在接诊王明华后高度重视,为确保治疗万无一失,她第一时间提请医务科统筹协调,迅速组建起由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影像中心、病理科等多科室组成的诊疗团队,启动多学科协作(MDT)会诊机制。
术前由医学影像中心、病理科对病情进行复核诊断,确保诊断精准;麻醉科结合患者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麻醉方案,保障术中安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医疗团队则主导实施全肺灌洗术,为患者清除肺部“病灶”。
“全肺灌洗术就像给肺部做‘物理大扫除’,通过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清除肺泡内的‘堵塞物’,但它远非简单的‘冲洗’,是一场在呼吸边缘的‘精细舞蹈’。其核心难度在于‘术中呼吸管理’,这对麻醉团队的精准插管、通气策略,以及对我们术者操作的速度和稳定性,都提出了极限挑战。任何一个环节的微小失误,都可能导致患者氧合崩溃,危及生命。”徐月清副院长说,“多学科协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从术前诊断、方案制定到术中操作、术后监护,每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差错,必须环环相扣、无缝衔接。”
9月4日,手术如期开展。在全麻状态下,麻醉科副主任古昌剑率先为患者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精准隔离左右肺,为单侧肺灌洗创造条件。徐航娣主任联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主任王晓玲、副主任廖波通过双腔气管插管对一侧肺进行通气,另一侧肺则进行大量生理盐水灌洗,直至洗出液由浑浊转为清澈。手术过程顺利,共灌洗出乳白色“牛奶样”液体近1万毫升。术中呼吸团队通过电子支气管镜实时观察肺部情况,严格控制灌洗流速与压力,全程规避肺损伤风险。
术后,王明华被转入重症医学科接受24小时严密监护,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转回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进行后续康复治疗。经过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料,他胸闷、气急症状明显好转,呼吸衰竭得到有效纠正后,办理了出院手续。
全肺灌洗术不仅适用于肺泡蛋白沉积症,还适用于尘肺、吸入性肺炎等肺病的治疗。徐航娣主任提醒,长期接触粉尘,有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的患者,尤其是伴有影像学上的弥漫性肺病表现,应及时就医排查。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可以显著改善预后,阻止疾病进展,极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
目前,第一师医院已将全肺灌洗术纳入罕见肺病规范化治疗体系,通过优化诊疗流程、升级专业设备,持续提升技术水平,让更多南疆地区的肺病患者无需奔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内地同等水平的高质量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