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援疆肺结节AI靶向重建技术助力阿克苏建“精准诊疗体系”
发布时间: 2025年11月04日 11:03:58 来源:浙江援疆
10月24日起,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正式启用浙江省人民医院肺结节2.0版AI靶向重建技术。这一技术通过人工智能赋能跨越4600多公里的“鸿沟”,不仅是浙阿医疗对口支援的又一深度实践,更标志着阿克苏地区肺结节诊疗迈入“精准诊断、规范手术”的全新阶段,边疆患者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与浙江同质的“高峰医疗”服务。
浙阿同心帮扶:破解边疆医疗“精准短板”
一直以来,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在肺结节这一高发疾病的诊疗中,面临着一个难题——普通AI辅助筛查仅能“发现结节”,却无法给出精准判断:对于直径≥8mm的高危肺结节,医生只能依赖传统CT影像和临床经验推测良恶性,常常陷入“难确诊”的困境;患者要么因担心癌变陷入长期随访的“肺结节焦虑”,要么在手术中面临“多切、少切、误切、漏切”的风险——由于缺乏肺结节与支气管、动静脉血管的三维精准映射,肺段手术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始终难以突破,“精准治疗”成为技术革新的一大瓶颈。

患者在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拍完CT,上传至浙江省人民医院AI平台,就能得到详细、精准的诊断报告
“过去遇到高危肺结节患者,手术医生既要安抚他们的焦虑,又要在诊疗上小心翼翼,我们很想为临床作出更精准的诊断的辅助,奈何之前技术条件限制。”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影像中心主任张继军坦言,“我们面临的临床核心瓶颈,在于从‘看见’结节到‘研判’结节之间,存在一个关键的信息断层。传统的AI工具止步于筛查,而手术需要的是精准的空间关系导航。正因为无法预知结节与血管的复杂比邻关系,我们过去在手术中常常被迫选择‘宁大勿小’的切除策略,是以牺牲部分健康肺组织为代价来换取安全,这也是患者术后恢复慢的主要原因。现在,这一临床困境获得了突破性解决。新技术提供的不仅是识别,更是为手术刀装上了‘高精地图’,实现了对关键解剖结构的精准规避,让根治与微创得以兼得。”
新技术落地:三大突破改写诊疗格局
此次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引进的“肺结节2.0版AI靶向重建技术”,正是浙江省人民医院在“医学高峰”建设中打造的标杆成果。

影像中心团队第一时间开展业务学习
阿克苏当地拍完CT,上传至浙江省人民医院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就能给出精准的结果。目前,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影像中心团队已经开始培训,确保技术“接得住、用得好”。启用后,该技术将为当地患者带来三大核心改变:
一是诊断更精准,告别“随访焦虑”。相较于普通AI筛查,新技术针对高危肺结节可生成多平面、容积、胸膜、血管、气管等多维度重建影像,配合多组学数据和结构化图文报告,医生对结节良恶性的判断准确率大幅提升,从“猜疑似”变为“精准判”。此前需要长期随访的患者,如今可通过一次靶向重建明确诊断,彻底摆脱“结节在肺、焦虑在心”的困扰。
二是手术更规范,杜绝“四切风险”。借助AI的肺结节智能分割、三维重建及手术规划功能,医生可直观看到结节与周围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精准确定最优切除范围,术前即可完成可切除性评估。这意味着,此前可能出现的“多切健康肺组织、少切残留病灶、误切重要血管、漏切微小结节”等问题将成为历史,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术后恢复质量显著提高。
三是AI触达更普惠,打破 “地域壁垒”。通过浙江援疆平台,未来,阿克苏患者有望享受更多更实惠的AI带来的医疗变革。而这背后,是浙阿两地从“技术支援”到“体系共建”的深度协作——援助医院不仅输出技术,更同步传递质控管理、人员培训的全流程经验,确保技术在边疆“生根发芽”,持续惠及当地百姓。


利用人工智能,针对高危肺结节可生成多平面、容积、胸膜、血管、气管等多维度重建影像,让手术医生能更精准开刀
协作向未来:共筑边疆健康新高地
浙江的精准医疗经验,该技术的逐步推广,阿克苏地区肺结节诊疗将形成“筛查-诊断-手术-随访”的全链路AI辅助体系。
“从浙江的‘医学高峰’到阿克苏的‘健康阵地’,这项技术的落地不仅是一次医疗技术的升级,更是浙阿两地‘山海情深、共富同行’的生动体现。”浙江援疆专家、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郑悦亮表示,“浙江‘组团式’医疗援疆通过‘以院包科’‘小组团’援疆等模式,大大提升了受援医院神经内科、急诊医学科、血管外科及介入医学科、血液科、肿瘤诊疗、机器人手术等相关科室实力和技术。这次引进肺结节AI靶向重建技术,是精准医疗援疆的又一补充。”
未来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将以此次技术启用为契机,深化与浙江7家援助医院的合作,突破以往“大组团”钳“小组团”的固有模式,在更多精准医疗领域探索,让边疆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全国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宜医阿克苏建设提供浙江智慧。